正文

問道武當(dāng)(三)

深度行走 作者:陳傳意


——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人們講仁義的前提是大道不存,否則,“仁義”就毫無意義;當(dāng)智慧過高時,就有虛假和欺騙;當(dāng)家庭不和時,才會有“慈孝”,如家庭自然和睦,哪用刻意說自己是“慈父孝子”?國家混亂時,才會有“忠臣”,如國家強盛,哪有忠奸之辨?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真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是真話;善良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善良;真懂的人不賣弄博學(xué),賣弄博學(xué)的人不真懂。圣人沒什么好保留的,盡力幫助別人,反更富足;完全給予別人,自己反更豐裕。天之道,利萬物而不傷害;圣人之道,有所作為卻不與別人爭奪。

——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xì)。”“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萬物發(fā)展由小變大,由少變多,對于難事要從易處著手,對于大事要從小處著手,“為無為”就是為了有為,“事無事”就是為了成事,“味無味”就是為了品味。把無為當(dāng)做行為,把無事當(dāng)做事情,把無味當(dāng)做好味。水無味,五味都離不開水,也才顯出水來。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水不香,至味無甜,高人永遠(yuǎn)不會擺出高人一等姿態(tài)。治理天下不能為私欲一意孤行,更不能不顧現(xiàn)實而為所欲為,因萬物千姿百態(tài),千差萬別,“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不可按同一標(biāo)準(zhǔn)衡量,更不能用嚴(yán)刑峻法去禁令,當(dāng)順應(yīng)自然,因勢利導(dǎo)。

——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余秋雨先生解說,最圓滿的卻似有欠缺,無論藝術(shù)上還是人生。十分圓滿,就意味著終結(jié)、破敗。最完美的東西一走,有空虛部位,因為空虛能召喚很多力量來填補自己,達(dá)到大盈。最正直、清白的,看上去倒有很多扭曲之處。最靈巧的,看上去好像有些笨拙。最雄辯的人,看上去似乎口吃,最大的盈利像是虧本。凡被人家潑臟水潑得最多的人,常常是最干凈的人;而那些慷慨激昂“揭露”別人瘢疤的,大多最不干凈。一些看上去“詞窮理屈”的人,往往可信;一些口若懸河的人,往往難以信任。

——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天下禁忌越多,老百姓就越貧困;民間武器越多,國家越混亂;人們伎巧越多,新奇物品也越興盛;法令越是彰明,盜賊反而越多。圣人說,我無所作為,人們才會自然順化;我愛好清靜,人們才會自然端正;我無所事事,人們才會自然富足;我無貪欲,人們才會自然淳化。統(tǒng)治者不要有很多作為,安安靜靜順應(yīng)自然,一切反會更好。掌權(quán)者對老百姓的寬容,就是對這個世界的寬容。“圣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圣人沒有心,百姓的心就是我的心。統(tǒng)治者的真正幸福,是在百姓的感受里。“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最好的君王,百姓感覺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君王,百姓也能親近贊譽。讓百姓知道有統(tǒng)治者的存在,但不知統(tǒng)治者在干什么,才是大境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