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孔子與泰山(二)

深度行走 作者:陳傳意


至今人們?nèi)运坪跸嘈牛┥绞?ldquo;通天”必經(jīng)之路,一入中天門,天街、天庭隱約可見,靈魂最終要在此回歸。

說泰山“五岳獨(dú)尊”,還因歷史上帝王要在此借助泰山神,使君權(quán)得到神權(quán)的賜予,成為“真龍?zhí)熳?rdquo;。西方也有“君權(quán)神授”說,但神( 基督教上帝 )君( 國王或皇帝 )分開,君權(quán)不等于神權(quán)。古代帝王以為泰山離“天”最近,有的一登基就來此舉行封禪大典。封,即在泰山極頂筑壇祭天;禪,在泰山腳下祭地。司馬遷《 史記 》載“封泰山禪乎梁父者七十余王矣”,被記載的有從無懷氏、伏羲氏,至周成王共十二位煊赫帝王,包括“三皇五帝”。斯是傳說,第一位親至泰山封禪的是秦始皇。令在泰山修車道,岱頂“立石頌秦皇帝德”,說“親巡遠(yuǎn)黎,登茲泰山,周覽東極”。此后,漢武帝、武則天、唐玄宗、宋趙恒、清康熙、乾隆等十二帝三十余次親臨封禪,或遣官告祭。不過,這些帝王被“上天”賜權(quán)后,怎么去治好國理好政,走向“中和”、“太和”與“大道”呢?

孔子出生在魯國沒落的貴族家庭,少時(shí)就對(duì)泰山封禪興趣濃厚。他或許要回答:“上天”為什么就可以批準(zhǔn)這些“真龍?zhí)熳?rdquo;行使國家政權(quán),又怎樣去施好政呢?孔子誕于泰山腳下,或許就是天賜,“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黃河挾沙而行,滾滾向東,行至東營,就帶著“壯士一去不復(fù)返”的悲壯與豪邁,留下中華母親的“絕唱”,奔流入海。早在40萬年前,幾乎與周口店北京人同期,沂源猿人已在泰沂山脈生息。經(jīng)漫長舊石器時(shí)代,走出洞穴,燒制陶器,后李崗文化遺址的陶器,代表一種極高的文明。泰山之南,數(shù)條徑由東向西的汶水匯于大汶口,孕育了大汶口文化。泰山以北是黃河,孕育了龍山文化。京杭大運(yùn)河穿過微山湖,而連泗水,泗水岸畔為尼山,尼山腳下天降一圣。凡山水神奇締造處,無不孕育超重文化、絕世文明??鬃庸世镞€是炎帝故都、黃帝母土、商殷故國、周漢魯都,大汶口、龍山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地。大汶口文化距今六千多年,昭示母系氏族晚期向父系氏族社會(huì)過渡,正值原始社會(huì)土崩瓦解,貧富分化,社會(huì)動(dòng)蕩,文化紛繁炫璨。還傳說大汶口文化締造者可能是東夷族的太昊、少昊部族。太昊即伏羲,是精通天文地理的部族首領(lǐng),發(fā)明“八卦”。西方《 圣經(jīng) 》只有兩千多年歷史,《 古蘭經(jīng) 》才有一千多年歷史,而一部《 周易 》自伏羲開創(chuàng),到周文王再造,孔子秉承,至今,濃縮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章丘才女韓潤對(duì)龍山文化頗有鉆研,她的一番見解,讓盤桓我腦際的一些疑惑煥然冰釋:少昊都曲阜,大汶口文化即是少昊部族文化,龍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衍續(xù)。龍山文化最富傳奇的黑陶,“黑如漆、明如鏡、薄如紙、聲如馨”,與同期仰韶文化的華麗比,顯得絢爛至極歸于平淡,華貴至極歸于靜謐。章丘城子崖,恰是傳說炎黃大戰(zhàn)、黃帝戰(zhàn)蚩尤的遺跡。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與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共同譜寫煌煌難匹的史前文明,將此前“中華文化西來說”駁得體無完膚。史學(xué)界以有無文字劃分“史前”,這些“史前”文化雖未發(fā)現(xiàn)文字,但我們的先民用石器、骨針、陶器等表達(dá)人類感情,喜怒哀樂浸潤其間,悲歡離合蘊(yùn)含其里,當(dāng)為文明之源,那中華文明就不僅是“上下五千年”,亦為一些西方人對(duì)中華文明只有二三千年歷史上限之疑找到了確切答案。曲阜北依泰岳,南瞻鳧嶧,東連沂蒙,西俯千里平野,這樣的風(fēng)水圣境、文化淵域,除中原腹地絕無僅有。若不孕育一代華夏先哲,反倒不正常。孔子在此脫穎而出,乃天地之造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hào)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