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jié) 佛教的擴張(1)

世界藝術(shù)史(第二卷):東西并進 作者:艾黎·福爾


中世紀的西方密布著堅固的城堡和羅馬式建筑。倘若當時的西方人來到印度,他們肯定會覺得待在印度北方的等級制度社會,比在印度中部的民主制度社會更為自在。因為無論在哪里,作為外在權(quán)力的粗暴象征,這種來自統(tǒng)治階級的抽象思維,是為了以外來權(quán)力象征的僵化形式壓迫卑賤階級。相反地,在古希臘時期的西方,抽象思維出自民眾,其目的是通過英雄的喉舌表現(xiàn)內(nèi)在的權(quán)力。古希臘時期的西方、哥特時期的西方,如果尾隨思想的流動前行,很快便能舊夢重溫,因為思想的激流越過高山,跨過海灘、原始森林和海洋,最終擴散到了印度支那半島、印度半島,直至爪哇,并且使宏偉的廟宇遍布各地。

神秘的高棉族在柬埔寨各地修建要塞、宮殿和廟宇。叢林一點一點地吞噬這些建筑物。然而在高棉的周圍,自然界雖然林木茂盛,但是可能還不那么壓抑,矮林肯定也不那么恐怖,而且水果更為豐盛,河里有更多的魚群,因而生活顯得更為便利,領(lǐng)域也更加寬廣。此外,中國的哲理精神和道德精神,中和了那里熱帶自然紊亂而壓抑的氣氛。最后,在印度斯坦的佛教消失500年或600年以后,可能大約在10世紀,佛教已在高棉和爪哇產(chǎn)生巨大影響。在爪哇,亞洲東部的裝飾性雕刻藝術(shù),推動著其一個最繁復(fù)的分支向前發(fā)展,并且從高向低,用雕花形式來裝飾古建筑。古建筑上的淺浮雕像繪畫一樣具有動感,表現(xiàn)釋迦牟尼的精神業(yè)績。贊頌佛祖的精神史詩體現(xiàn)在動物身上和香氣四溢的森林間,那里碩果累累,百鳥齊鳴。這一史詩也反映在佛教音樂中。裝飾性雕刻藝術(shù)同樣通過婦女的慵懶與嫵媚展現(xiàn)出來,這些婦人有的在虔誠祈禱,有的在輕歌曼舞,把豐富的夢幻點綴在神的迷醉的酣眠中。高棉人一直是佛教徒,他們對精神平衡與和諧尤為關(guān)注。對此,印度鐫刻埃洛拉洞窟的雕刻家和金字塔形的廟宇雕刻家?guī)缀跻粺o所知。

當然,富麗堂皇的裝飾永遠不會走得更遠。事實上,人們也只能如此。因為在東南亞,森林比南亞更加茂密,鮮花更多,人口更密,濕氣更大,熱情也更為狂熱。然而,裝飾必須服從于精妙均衡的節(jié)奏感。綆帶飾裝點著花卉、果實、藤蘿、棕櫚和肥厚的植物。建筑物上,植物從墻的高處爬到低處,又沿著支柱攀緣,爬到門楣上直至婆羅門的四面高冕冠的頂部。這里,高冕取代了印度北部受波斯風(fēng)格影響的圓頂,或者南部達羅毗荼藝術(shù)的金字塔。綆帶飾和建筑線條結(jié)合得如此緊密,以至于綆帶飾使線條變得更為輕柔。綆帶飾似乎把線條整個凸突起來,使其成為形態(tài)輕盈的網(wǎng)絡(luò)。樹葉、盤卷的花莖、懸空的簇葉結(jié)成圖案,恰似散發(fā)著花香的細雨,靜寂而又旋轉(zhuǎn)著落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