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jié) 恒河藝術(shù)(1)

世界藝術(shù)史(第二卷):東西并進 作者:艾黎·福爾


然而,在印度北部和西北部,在森林較為稀疏、冰川間距較近的地方,叢林不時中斷,露出巨大的荒漠。在那里,總體概念極少出自本能,顯得更為抽象,因而更加質(zhì)樸。希臘人實際上就是從那里進入印度的。不久,羅馬人、拜占庭人、波斯人都從它的歷史深處提出對亞述、迦勒底,可能還有對埃及的回憶。與波斯的影響同時進入印度的是唯靈論的信徒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不愛形象,蔑視偶像,最后,經(jīng)過里斯本和威尼斯,西方進入了哥特時期和文藝復興。印度是一塊凹地,盛滿了如此多的激奮和熱情,以至于在幾個世紀中,它迫使伊斯蘭教接受其才華,在清真寺的墻壁上裝飾生動的花紋、蓮花、開花的藤蘿、人像和妖像。第一批雕刻家倉促模仿希臘風格,學得很快,忘得也快。

印度構(gòu)思的作品有一種令人擔憂的典雅,它是未來報復的前奏,在這種報復中感性很難有立足之地。印度在某些時刻被如此多的典雅和理性所誘惑,以至于它們侵入了藝術(shù)為感性所保留的廣闊的領(lǐng)域:在嘴部游移的微笑中,有被抑制的火焰、陶醉、苦修,還有削瘦的肉體。在西方,所有衛(wèi)城建筑都有支撐著它們那金光四射的門楣的純潔石柱,這種結(jié)構(gòu)被印度北方以傳教的熱情所引進,后來傳到南方,直至淹沒在石柱所組成的浩瀚無邊、生機勃勃的石林里。印度吸收一切,改造一切,在它的騷動的力量的潮水中,一切都被淹沒。偉大的文明潮流席卷印度,播下古代城市死亡后留下的荒原和樹林。但這一切無關(guān)宏旨。在印度,時間和人都無足輕重、微不足道。每時每刻,印度自身都在發(fā)生演變。印度之魂如同大海,永遠在固定的海岸間騷動。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說,種族的興起、鼎盛和衰落有一定之規(guī)。民族的核心形成于深凹處,至于其他部分不是流動的、滾燙的,就是堅硬的和冰冷的。印度是一個謎。其存在變化無常,不可捉摸,它既無起源又無終結(jié),既無規(guī)律又無目的。這是一個與萬物相混雜,然而卻是唯一的沉溺于永不枯竭的迷醉中的民族。

在印度北方藝術(shù)中,人們能夠找到地中海文明的痕跡:從迦勒底文明和埃及文明到歐洲封建文明和新的異教文明。但是,就那種高貴的、較為抽象的藝術(shù)而言,其核心仍然屬于印度本身。這種情況如同南方的達羅毗荼藝術(shù)必然具有印度靈魂一樣如出一轍。從德干高原到喜馬拉雅山脈,沿途矗立的佛塔體態(tài)渾圓。在中部印度,佛塔呈曲線狀,雖然佛塔仍然像虎皮一樣有斑紋,但是塔身的裝飾較少,而且?guī)缀鯖]有雕刻。在恒河河谷,由于吸收了波斯建筑的圓頂設(shè)計,曲線彎曲變得更為明顯,穹頂由多層石板砌成,具有圓頂?shù)男蜗?,酷似由柔弱的廊柱支撐的圓亭。赤露的圓頂有的呈半球形或卵形;有的鼓肚、矮胖或凸突,呈多邊形或圓形,形同清真寺的圓頂;有的則鏤空雕刻,如達羅毗荼的塔形,上部像戴著頭帕??傊瑘A頂像是巨大而肥厚的多節(jié)塊根,仿佛充滿著海綿狀的物質(zhì),這就是印度的感性夢寐以求的形態(tài)。印度這塊土地是古建筑的廢墟之地。印度應在公元前1000年或更早些時候便已不見其古代建筑的蹤跡。那些呈蔥頭狀的圓頂建筑、神廟或陵墓本應密如森林。《羅摩衍那》經(jīng)常有“宮殿的脊頂雪白,如漫卷的白云起伏”的表述。印度人對這些建筑如此懷念,時至今日,他們還在修建諸如此類的建筑形式。

《羅摩衍那》年代不詳,印度國家博物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