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我無力改變環(huán)境的時候,我就改變我自己,去適應(yīng)環(huán)境。
如果既不能改變環(huán)境,又不能適應(yīng)環(huán)境,我就不可能愉快。雖然不能改變環(huán)婉,可是能夠適應(yīng)環(huán)境,我也就愉快了。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
從1955年到1985年,在長長的30年中間,我住在兩間情朝建筑、年久失修的破舊房屋中。屋陋墻裂,難邀瓦雨。有地板,輕輕走,地板就跳舞,重重走,地板耽唱歌。這是壞是好呢?是壞,也是好??腿颂みM(jìn)前間的門檻,地板就立刻通知在后間的我:客人來了。地板有自動化的通報功能,不是有趣的事情嗎?這一想,我就愉快了。
我終于喬遷,搬進(jìn)新造的簡易樓,有屋子4小間之多。我的書架多,而房間都很小,只能把書架拆開,分散塞進(jìn)每一間房子里。查看一本書,要行走串門,來回尋找,很不方便。這是壞是好呢?是壞,也是好。我伏案過多,運動太少。串門找書,是一種工間運動,大有益于健康。這一想,我就愉快了。
我下放寧夏平羅的“五七干校”,只許勞動,不許看書。我的長期失眠癥就此不治自愈了。這更明顯地證明:有利必有弊,有弊必有利。人患其弊,我樂其利。
這種生活方式,古人說是“知足常樂”,今人叫它“阿Q精神”,我稱之為“變陰暗為光明”。事物都有陰暗和光明兩面,好比一張紙有正反兩面。避開陰暗面,迎向光明面,我就有勇氣“知難而進(jìn)”了。
十幾年前,我寫了一篇《新陋室銘》,表白我的生活方式,曾用筆名刊登在某刊物上,現(xiàn)在抄錄如下:山不在高,只要有蔥郁的樹林。
水不在深,只要有徊游的魚群。
這是陋室,只要我唯物主義地快樂自尋。
房間陰暗,更顯得窗子明亮。
書桌不平,要怪我伏案太勤。
門檻破爛,偏多不速之客。
地板跳舞,歡迎老友來臨。
臥室就是廚室,飲食方便。
書櫥兼作菜櫥,菜有書香。
喜聽鄰居的收音機送來音樂。
愛看素不相識釣朋友寄來文章。
使盡吃奶氣力,擠上電車,借此鍛煉筋骨。
為打公用電話,出門半里,順便散步觀光。
仰望云天,宇宙是我的屋頂。
遨游郊外,田野是我的花房。
笑談高干的特殊化。
贊成工人的福利化。
同情農(nóng)民的自由化。
安于老九的貧困化。
魯迅說:萬歲!阿Q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