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跋:在異國的一片瓦下沉默(8)

越過重洋越過山 作者:謝青桐


也是這一年的夏天,《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在全球公映,吸引的是更年輕的一代觀眾。影片傳達的還是那樣永恒不變的好萊塢主題,它微笑著告訴你,一切皆有可能,你一定要挺到最后,哪怕得了失憶癥,從小和父母走散,但一路都會有好人相助,一路都會有奇跡發(fā)生,送你尋找到回家團聚的路。魚兒落到地上,干涸將死,但是沒關(guān)系,廢棄的噴泉這時候會突然出水,將魚兒噴送到附近的河流里。戲劇夸張和藝術(shù)想象總是讓我們興奮不已,讓我們忘記現(xiàn)實的嚴酷。

但是,無論是在早期的英格瑪·伯格曼、費里尼那里,還是在后來的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西奧·安哲羅普洛斯那里,歐洲的文藝電影絕對不允許這種簡單的樂觀主義和盲目的積極勵志,那是一套sophisticated(復(fù)雜精致、微妙深奧)的話語體系,在歐洲大師電影里,不相信生活是直線的,不相信世界是簡單的,不相信人類歷史真的會在美國式的無限自信中快樂定型。那些歐洲大師的電影作品,永遠用凝重的畫面、冷峻的故事、深沉的哲理、唯美的光影、非扁平化的人物,緩緩告訴你,世界是一個多么無解的難題,生活中有多少兩難、無奈、曲折、迷茫、殘缺、尷尬、誤解、陰影和悲情。這種深刻而憂郁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從《荷馬史詩》至今,歷經(jīng)千年不變,似乎注定要永久流淌在地中海文明藝術(shù)的血液里。

在《藍白紅三部曲之白》里,基耶斯洛夫斯基絕對不會簡單下結(jié)論,判定波蘭和法國哪里更平等。恰恰相反,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人們追求平等的結(jié)果往往只是另一種形式的不平等而已,尊嚴從來就是相對的,不是簡單的移民或者還鄉(xiāng)所能夠獲得的。安哲羅普洛斯的《尤利西斯的凝望》把鏡頭對準了遭受戰(zhàn)火摧殘的、被撕裂的巴爾干半島。上帝創(chuàng)造的第一樣?xùn)|西就是旅行,然后是懷疑,接著是鄉(xiāng)愁。在這樣的深沉視角中,導(dǎo)演重現(xiàn)了對歷史和人民的人道關(guān)懷,透過殘破的風(fēng)景和動蕩不安的人心,將整個羈旅過程籠罩于凝重與悲涼之中。

這種精英化的思考模式,相對于今天觀看電影的普通人,可能高深了一些,但它至少不會產(chǎn)生一元化的價值觀和實用主義的經(jīng)驗信條,至少不會潛移默化地蠱惑出一個千篇一律、世界大同的鄉(xiāng)愿式夢想,它至少可以思辨性地把這個世界的豐富性、文化的多元化、人性的多義性、歷史的開放性、生命的灰色地帶當作一種生活的學(xué)問,在銀幕上展現(xiàn)出來,用升華和超越的方式,用倫理、審美和哲學(xué)的視角,幫助人們闡釋生命的無常,揭示歷史的吊詭,質(zhì)疑現(xiàn)實的秩序,批判主流的錯誤,緩解心靈的緊張,尋找人生的歸宿。

而這一切,是只有一百年歷史的美國好萊塢永遠做不到的。畢竟,好萊塢試圖傳遞的那個帶有強烈的“全球化”和“美國夢”色彩的愿景,實際卻在將全人類的文化“異鄉(xiāng)化”、“異質(zhì)化”,這是一個多么簡單脆弱的圖景,也是背負著各自鄉(xiāng)愁的人們所不愿等待的光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