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姿態(tài)漸漸灑脫,不再那么急切,但依舊總是在尋找陌生的、更廣闊的水域,期望在陌生感中獲得短暫平靜。無奈卻總像是酒桌上那個醉得最晚,卻又醒得太早的人。
旅行就像是從一間因為暖氣太足而缺氧的房間走到寒冷但空氣新鮮的室外,異鄉(xiāng)人的身份讓我更加明顯地看清自己的狀態(tài),無論是性格中的不成熟之處,還是對生活日益穩(wěn)健的把控力:即便不被所有人理解,但我確實在按自己想要的方式走下去。
照片與文字里看來精彩紛呈的旅途其實也可以是孤獨的,甚至因為離開了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而比日常更孤獨。這一路上孤獨是常態(tài),也是一種清醒劑和催化劑,如果要寫作或者專注地做一件事,你必須獨處,或者將周圍的雜音屏蔽。
說來慚愧,我是因為無知才走上寫作這條路的。開始以為寫作是最私密的事,卻不知道事實恰恰相反,它是無邊無際、無可預(yù)計的面對。寫作只要自己開心就好,這話是對的。寫作不能只任憑自己喜歡,囿于自身標(biāo)準(zhǔn),這話也是對的。寫與讀不過都是唯心而已。但我既然開始了這場對話,就有留下來聆聽的必要。聽你們在我的故事里構(gòu)建起了怎樣的屬于你們的城市荒野河流宇宙。
漸漸意識到,我要走的路或許比我原本隱約感覺到的要更遠(yuǎn)。這一路我明白天地有大美,人心存幽微,這些都值得敬畏。“幸福感這種東西,會沉在悲哀的河底,隱隱發(fā)光,仿佛砂金?!苯?jīng)常用太宰治的話寬慰自己。
我也明白了不能分享的美好,就是最深的海。我想,即便是這樣,也要在他人看不到的地方,好好地生活下去。
你總說自己不被了解,但又有什么需要被了解呢。人生中那些來來去去,多少是知交,又有多少是美好誤解,誰又說得清楚。不如靜下來想一想:我們給了彼此多少的時間,夠不夠用來煮熱一杯茶?
我們用了多少時間抵達(dá)季節(jié)的邊緣?
我們又用了多少時間等待一座冰山融化?我們遠(yuǎn)赴重洋,義無反顧,因為世界太廣大我們太渺小,我們可以掌握與支配的時間總是不夠。在我們無計可施的空間與時間的無盡汪洋里,我們曾一同置身于同一朵浪花。我們來這個世界不是被迫走個過場的,我們經(jīng)歷過,也改變了一些事。
一瞬里可以有一生,那些電光石火與剎那也可以在時間里牽扯成拖延的對峙。時間過去了,我們誰也沒有在原地等候。這就是關(guān)于時間和耐心的全部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