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秋瑾:襟抱誰識?(11)

青蒼 作者:耿立


現(xiàn)在看來,秋瑾之死,不獨人世,即使出家人也動了入世之心,但慧珠的身世一直撲朔迷離,如民間的俠義故事傳奇。慧珠自報家門說:“衲本貫涼州,世家武藝?!逼涓缸龅氖潜gS的營生,“頗有聲于江湖,所歷大河兩岸,遷徙無?!??;壑楸救俗杂滓鄧L隨老父闖蕩江湖,“入燕、趙間,走馬賣解”。江湖水深,慧珠被一貴族王侯看中,強挾以歸。雖遇人非淑,然王侯“雅見憐愛,復令改習書史”,故“中年始識之無”,懂得一些之乎者也。1900年庚子變亂,王侯“客死草地”,慧珠亦“無家可歸,藩發(fā)染衣,皈依三寶”。遁入空門后,慧珠遠赴杭州天竺寺進香,順游西泠,“愛其地山水幽絕”,遂“買庵于此”,閉關(guān)誦經(jīng),“不復知有人間世”。不知有漢何論魏晉,然清冷的袈裟下卻難去卻一份拳拳的憂世情懷。

就在作書當年的秋日,有“道友自山陰來,一夕閑話,述女子秋瑾獄,而言之不能詳盡,因向城中遍購各報,乃恍然于此案之顛末”。就在此時慧珠知道了吳芝瑛“義重情高,大聲呼吁,將以平反其冤,為吾女子吐氣”,于是貫通僧俗兩界,“我佛慈悲,俠士肝膽,惟夫人兼而有之”,對吳芝瑛深表感佩。又知吳氏“將渡錢塘”,為秋瑾“移葬湖上”。于是慧珠就主動去函,意在向吳芝瑛提議奉獻葬地:“敝庵雖僻,尚近官道,春秋佳日,游人多過之者。傍有余地三畝,足營兆域。夫人倘有意乎,衲愿贈之秋氏,且愿終吾之身,躬事祭掃。”

慧珠書信作于12月11日,當天吳芝瑛即致電徐自華,告知墓地已得,在大悲庵旁,并云擬自營生壙于其中,將來百年之后好旁葬秋瑾,追隨鑒湖女俠。但怎奈其病體支離,且有孕在身,不能就道山陰,所吟“天地蒼茫百感身,為君收骨淚沾巾;秋風秋雨山陰道,太息難為后死人”,倒成為徐自華的留影的詩讖了。只是徐上路時,已屆深冬,木葉盡脫,12月29日渡江錢塘,正遇漫天風雪。自然與內(nèi)心如此契合,悲壯之情怎不沛然而涌?有詩紀其事曰:

者番病阻渡江遲,欲訪遺骸冷不辭。

肯為女殤灰此志,既言公益敢言私?

哭女傷心淚未干,首途急急覓君棺。

一腔熱血依然在,縱冒風霜不怕寒。

四合彤云起暮愁,滿江風雪一孤舟。

可堪今日山陰道,訪戴無人為葬秋。

風雪渡江,一種道義在肩的精神在流貫。多年以后,已經(jīng)成年的秋瑾的弟弟秋宗章,仍記得他僅十二歲時候徐自華冬日來越中的情景,那是風雪彌望的冬日,“一主一婢,間關(guān)西度,勾留三日,一舸赴杭”。

令人奇異的是法號慧珠的究竟何人。徐自華在去紹興之前曾專門踏尋吳芝瑛所推薦的墓地,“奈訪遍西湖,不獨無大悲庵,且不知有慧珠此丘耳”?;壑樵谀睦??吳芝瑛日后也曾親訪慧珠,但她所看到的和徐自華一樣,只是湖水和孤山,只是孤獨的梅花如雪:“芒鞋踏遍孤山路,滿眼梅花不見人?!眳侵ョ苫罅耍骸扮娐曤[約斜陽外,知在西泠第幾橋?”慧珠竟如神龍見首不見尾,但慧珠何人,歷史又一次留下了孔洞讓后人遐思。

這是一種神示么?在西泠橋頭有這一塊凈土。在風雪茫茫的時候,天地一白,還秋瑾女士一干凈清涼之世界。

辛亥百年后的元日晚上,和友人從杭州乘火車穿行紹興。那時的紹興早已是燈火隱隱,看不見秋瑾被砍頭的古軒亭口,也看不到魯迅的舊園?;疖嚨溺H鏘越過了錢塘,現(xiàn)在也仍是冬日啊,我感到一種風雪渡江的蒼茫。

(此文發(fā)表于《北京文學》2012年第2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