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很小的時候,外婆家有一個餅干桶,上面寫著“敦煌”兩個字,下面畫著一彎月牙形的湖水,一帶沙丘,以及一支駝隊。在水軟山溫的江南長大,對于遙遠的風(fēng)沙總有一種向往。還記得那時我從餅干桶里掏出一包椒鹽桃片或者一根麻花后總要看著那幅畫出一會兒神,想象著那是個怎樣的地方,會發(fā)生一些什么樣的事。
時間流過了三十多年。2007年的8月,我有了一次西部之行的機會,游歷了蘭州、敦煌、吐魯番,直至烏魯木齊。當(dāng)我騎著駱駝上了鳴沙山,望著不遠處的月牙泉及那幢塔樓,恍惚中又回到了三十多年前,我用一把剪刀費力地撬開餅干桶,從里面掏出一包點心來的情景了。敦煌,這個河西走廊西端的小城市,通往西域的東大門,承載著何等的輝煌啊。即使是在商業(yè)化無孔不入的今天,月牙泉也已成了靠自來水維持的人工湖,但這里的每一粒沙子、每一塊石頭、每一片落葉,似乎依然有著悠遠歷史的回響。在一瞬間,童年時期幻想過的那個故事終于出現(xiàn)了模糊的輪廓。
我要寫這樣一個少年人。他是個虔誠的僧侶,寧愿平平穩(wěn)穩(wěn)地在古佛青燈前度過一生,然而在那個風(fēng)云激蕩的年代里,背負著宿命的他身上會發(fā)生什么樣的故事?這個念頭讓我有種說不出的激動,回家后立刻在電腦上記下了整個故事的背景框架。再花了近三年時間,完成了這一系列的第一部。
故事的開端定在了唐末五代時期。具體說來,是公元925年,于闐的同慶十四年,地點是今天新疆南部和甘肅西北部的于闐與歸義軍地界。所謂奇幻,就是異想天開,無拘無束。不過任何故事都不應(yīng)完全脫離實際,所以這個故事里的打斗雖然全都設(shè)想得光怪陸離,絕無是理,但歷史背景卻大多真實。
于闐即今天新疆和田一帶。在中國歷史上,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小國。說它有趣,不僅因為在這里盛產(chǎn)美玉,還因為雖然它僻處昆侖山以北,卻與中原有著極為緊密的關(guān)系。于闐從漢代立國,國主尉遲氏,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極高地位的唐初名畫家尉遲乙僧就出自這一族。唐王朝與于闐王族關(guān)系密切,太宗皇帝陵前的石像中,有一位就是于闐王尉遲伏阇信。到了天寶年間,于闐王尉遲勝入朝長安,唐玄宗嫁以宗室之女。尉遲勝對唐朝忠心耿耿,“安史之亂”時親自領(lǐng)兵勤王,亂平后就留在長安定居,把王位交給了弟弟尉遲曜。井上靖先生的名著《敦煌》中寫到一個尉遲光,自稱于闐王后裔,說當(dāng)時于闐王室被李氏篡奪,這是一個誤筆?!抖鼗汀分v述的年代稍后于這個故事的北宋前期,井上靖先生所說的“李氏”指的就是李圣天。其實,李圣天原名叫尉遲娑縛婆,由于仰慕大唐文明,他自稱是唐朝宗室之后,這才改名為李圣天,行中原制度。不過這也難怪,在井上靖先生創(chuàng)作《敦煌》的年代,人們并不知道李圣天即尉遲娑縛婆。日本藤枝晃先生在《沙州歸義軍節(jié)度使始末》一書中也無法確定李圣天是何許人也,甚至猜測這是一個稱號而不是人名。
李圣天其實是尉遲曜的后代,應(yīng)該沒有漢族血統(tǒng)。他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國王,在位時間很長,于闐在他治理下國勢蒸蒸日上。后晉天福三年,李圣天與后晉取得聯(lián)系,后晉派張匡鄴、高居誨出使于闐,在高居誨的筆記中有如下記載:“圣天衣冠如中國,其殿皆東向,曰金冊殿,有樓曰七鳳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