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迷失在感覺意象中的人(12)

赤貧的精神 作者:孔見


鮮花下面的陷阱

猶如羊群逐水草而牧,人在感覺意象的采集中敘述著自己的日常故事。感覺的玩味,意象的捕捉,剛開始還是一種美好的事情,而且還體現著某種自由的精神。然而,一旦心靈失去必要的警覺,將顯現在覺性中的現象當成關外的風光加以投奔和追逐,內心狂情發(fā)作,喪失自性的可能性就已經成立。隨著蘊的積聚和根的蒙塵,情況悄悄地發(fā)生轉移,原來只不過是“客塵”的意象不斷吸取人的心理能量,漸漸地強化自身的勢能。那些被把玩的感覺,會在某一天瓦解人心性中的自持力,反客為主,占據支配的地位,反過來把玩把玩它的人,而在感覺中被執(zhí)著的意象,也將獲得主宰的性質,將人的自性加以他化,乃至廢黜。對于這種人性的迷失,《楞嚴經》做了這樣的描述:“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色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痹谶@種情形中,人似乎是占有著對象,其實是為對象所占有:“迷己為物,失于本心,為物所轉”,不能當家做主。他似乎心甘情愿地把自己交付給感覺中漲落的潮水,聽任它把自己放逐到陌生的海域。

當然,人把自己的性情托付于感覺中的意象,并不是把自己出賣給別人,他不過是把整個身心投入到感覺的某一個“竅”中去,將自己禁閉起來,這個“竅”也就成為人的“死竅”,出也出不來。在這種狀態(tài)下,雖然并沒有另一個人強迫你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但就像是靈魂附體,你的意志已經被偷換,動機已經被剝奪,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完全不由自主。這實際上是一種精神強迫癥,人沉淪其中仿佛是一個溺水者。在感覺中沉淪,被意象所玩弄,不能自拔,不知止歸,失去生活的主體性,這種情形我們稱為“落竅”。在“落竅”狀態(tài),人整個存在被吸入了感官的孔竅中,以全部生命供養(yǎng)著某種虛幻的意象,對感覺的把玩變成了被感覺所把玩。落竅,是人性的陷阱。

落竅狀態(tài)的顯著特征,是人進入某種有限無窮的刺激——感應模式并困在其中,并產生了對刺激的依賴,在刺激的不斷加強中循環(huán)輪回,不能清盤退出,返回原本的未進入態(tài),失去了當家做主的自在。當大街上的青年男女高唱“抓住夢的手跟著感覺走”的時候,他們并不是像自己所以為的那樣自由灑脫,而實際上是被感覺所漂流,被刺激所牽引。對刺激對象的依賴和追逐,將生命本質的能量調動起來,盲目地沖動出去,將性命連根拔起,導致人本質力量的虛弱。刺激必須不斷地加強,不然就不能成為刺激;感覺必須不斷地變換花樣,不然就沒有了感覺。在刺激的追求和擴張過程中,必然伴隨著刺激的沉淀作為對刺激的適應,而這種適應是以心靈的麻木作為代價的。當它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人就被異己力量所掌控,形成某種具有精神強迫性質的癮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