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只憑地圖,不要任何插圖,都好看到足以吸引所有五到九歲的小孩。
這本書,就是《霍比特人》(TheHobbit)。這段話則是斯坦利·昂溫(StanleyUnwin)年僅十歲的兒子雷納·昂溫(RaynerUnwin)的評價,是時其父正在考慮出版托爾金的這部小說。1936年,雷納在父親的要求下,通讀了《霍比特人》的打字稿,隨即交出一份熱情洋溢的讀書報告。他因此得到了一先令的酬勞—后來,雷納常說,這是喬治·艾倫與昂溫出版社(GeorgeAllen&Unwin)史上花得最超值的一先令,由此問世的《霍比特人》是該社最暢銷的出版物之一,再后來,則有了它風(fēng)靡全球的續(xù)作——《魔戒》(TheLordoftheRings)。
雷納之所以提到《霍比特人》應(yīng)當(dāng)搭配地圖出版,也許是因為看到了托爾金隨打字稿寄出的手繪地圖;又或者,托爾金和艾倫與昂溫出版社早已達成共識,《霍比特人》付梓出版時有必要插入地圖,以便讀者查閱對照。不過,雷納認(rèn)為該書無需插圖的觀點,雖然迎合了出版商對成本控制的追求,卻同作者本人的看法大相徑庭。盡管最早交給出版社的打字稿只有一幅插圖(很有可能就是文本中提到的《瑟羅爾的地圖》的某張手稿),在家人和親友之間傳閱分享的《霍比特人》卻是一本插畫豐富的小書,托爾金希望,這本書在面向更廣大讀者的時候,也能保持其原貌。
J.R.R.托爾金在把《霍比特人》寄給艾倫與昂溫出版社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一個畫齡三十余年的業(yè)余畫家。他出生于1892年,在那個年代的人們眼中,繪畫和素描還是孩子的日常娛樂消遣,作為成年男女的業(yè)余愛好也無可厚非。他基本上是自學(xué)成才,只有母親(在12歲時辭世)曾經(jīng)給他些許點撥,或許他還從其他地方習(xí)得了少量技法—比如,他的外祖父約翰·薩菲爾德(JohnSuffield)就曾親手繪制每年的圣誕賀卡,還寫得一手好字。托爾金早期的靈感來自他青少年時代所熟悉的地方—萊姆里吉斯的科布港、伯克郡的田野和房舍、康沃爾海濱的巖石和大海、伍斯特郡表親花園里的飛燕草和毛地黃。他尤其喜歡描繪風(fēng)景和建筑;他的作品中,靜物畫和肖像畫的數(shù)目相對較少,他在這類題材上的才華也有限。他最擅長的乃是描繪花草、樹木,以及一切大自然的造物。
大約從1911年進入牛津大學(xué)后,托爾金亦開始循著想像作畫。他畫了一系列充滿象征和抽象意義的圖畫,比如《以前》(Before)和《以后》(Afterwards)、《童稚》(Undertenishness)和《成熟》(Grownupishness)。(在筆者的拙作《J.R.R.托爾金:藝術(shù)家與插畫家》[J.R.R.Tolkien:Artist&Illustrator]中收錄了部分。)有些作品非常奇異—你只能通過猜測去理解托爾金的想法。還有些明顯是其他文學(xué)作品的插畫:《上都》(Xanadu)是為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SamuelTaylorColeridge)的《忽必烈汗》(KublaKhan)所作,《波赫亞之國》(TheLandofPohja)則來自芬蘭史詩《卡萊瓦拉》(Kalevala)。不過,最惹人注意的是這樣一批畫作,它們描繪的是托爾金自己的作品,又或者,它們本身就是這些作品的靈感之源;就在這個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頭兩年里,托爾金開始創(chuàng)造一部自己的神話、一組傳奇,這就是后世為人所知的“精靈寶鉆”(TheSilmarill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