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派”的斗爭策略是:搶先占領輿論高地(“清虛會議”),避免短兵相接(裝聾作?。?,保持積極防御的態(tài)勢(不斷造勢,制造輿論氛圍),以空間換時間(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作一些讓步),等待時機一錘定音(寶玉、黛玉長到談婚論嫁的年齡)。
“王派”的斗爭策略是:不斷挑起事端,引誘對方出戰(zhàn)(元春“指婚”、籠絡襲人、火力偵察),積小勝為大勝(清理“賈派”的群眾基礎),找準機會一招斃命(逼迫賈母接受既成事實)。
可以想象,這將是一場智慧與力量的角逐、一場精彩紛呈的謀略。雙方對利益的急切訴求,使其間充斥著硝煙彌漫的白刃戰(zhàn)。由于雙方力量的此消彼長,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種各樣的妥協(xié)。列寧在《反對抵制》一文中寫道:“歷史的任何曲折轉(zhuǎn)變都是妥協(xié),是已經(jīng)沒有足夠的力量完全否定新事物的舊事物同還沒有足夠的力量完全推翻舊事物的新事物之間的妥協(xié)。”這樣的妥協(xié)絕不僅僅是一場戰(zhàn)役的結(jié)束,更是代表著一個階段的轉(zhuǎn)折。毛主席在《論持久戰(zhàn)》中指出了持久戰(zhàn)的三個階段,即戰(zhàn)略防御、戰(zhàn)略相持和戰(zhàn)略反攻。“賈派”、“王派”之間的每一次妥協(xié),都可以看作是這三個階段之間的轉(zhuǎn)折。
對兩派的動機、組成和力量對比有了充分的認識后,我們就正式進入“金玉派”(“王派”)、“木石派”(“賈派”)的第一次交鋒——清虛會議。
元春的一石激起千層浪,觸動了很多人的神經(jīng),首當其沖的便是賈母。讓賈母保持高度警惕的,絕不僅僅是王家姐妹對元春指婚的“欣喜若狂”,賈母此時還有更深層次的考慮。
出于對家族命運的擔憂,賈母對元春的一些做法感到憂慮,關于這一點,將在人物篇元春的部分詳細闡述。在這種憂慮的背景下,賈母對元春“插手”寶玉的婚事表現(xiàn)出了極度不滿的情緒。從哪里可以看出她極為不滿呢?很簡單,既然元春是通過贈禮暗指,賈母干脆就借坡下驢、裝聾作啞。同時,賈母也借著這次“平安醮”,緊鑼密鼓地召集各方面力量共同參加“清虛會議”。
令賈母意想不到的是,王夫人竟然不去,這太出人意料了。如此重要的活動,作為榮國府高層的王夫人怎么可能缺席?第二十九回是這樣解釋的:“王夫人因一則身上不好,二則預備著元春有人出來,早已回了不去的。”直覺告訴我們,這副“新聞發(fā)言人”的腔調(diào)從頭假到尾,背后肯定有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