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妥協(xié)的多元“自由”(2)

思想背后的利益 作者:陸建德


先說帕特里克·亨利的名言:“不自由,毋寧死!”亨利的言談舉止和交往圈子是杰弗遜不大看得起的,也許正是這樣的背景使亨利追求演說的戲劇性效果。據(jù)說在1775年3月23日于弗吉尼亞州里士滿的圣約翰教堂召開的第二次弗吉尼亞大會上,亨利做了一次令人難忘的演講,這位戲子般的雄辯家以“不自由,毋寧死!”為自己的高論收尾。但是據(jù)《帕特里克·亨利其人其事記略》(1817)一書作者威廉·懷爾特說,從1763年到1789年之間,亨利顯聲揚名,“而他在此期間的演說竟沒有片言只字付諸刊行、見于遺稿或存留于人們的記憶之中?!睉褷柼貨]有文本可憑,但為塑造亨利這座英雄雕像,他大膽想象,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使用了所有能搞到手的‘巴黎灰泥’”,完完整整地杜撰了亨利那篇有名的演講?!安蛔杂?,毋寧死!”最早見于英國作家艾迪生的劇本《卡托》(1713),伏爾泰有類似的表述,現(xiàn)在則成了美國獨立戰(zhàn)爭期間最有名的口號。我國清末的激進黨人也喜歡用它來鼓舞士氣。懷爾特創(chuàng)作的這篇演說詞至今仍像煞有介事地出現(xiàn)在各種美國的愛國讀本中。

按照另一個典型的“美國自由”的神話,《獨立宣言》簽署后費城議事廳塔樓鐘聲鳴響,“向這片土地上的所有居民宣告自由來臨”。這神話來自喬治·利帕德的《華盛頓及其將領(lǐng)——美國革命傳奇》(1847)。作者在這本傳奇里虛構(gòu)了看鐘人(“面孔曬得黝黑、衣著簡樸的老人”)和小男孩的故事?!丢毩⑿浴纺芊耥樌炇??老人在鐘樓上焦急等候,小男孩到議事廳外的人行道上探聽消息。一會兒傳來歡快清脆的笑聲,小男孩踮起腳尖對老人喊道:“敲吧!”利帕德仿佛親臨其境:

你看到老人眼睛里的閃光了嗎?你看到老人怎樣迅速挽起袖子,用他那枯瘦的手抓住鐵制的鐘舌了嗎?老人似乎變年輕了,身上充滿了活力。他揮動臂膀,堅定地擺起鐘舌,鐘聲響了!

實際上,《獨立宣言》根本不是在7月4日簽署的,而且從來沒人提到議事廳鐘樓響起鐘聲。國父之一約翰·亞當斯記述道,7月8日《獨立宣言》宣讀后費城的基督教堂的鐘聲倒是清晰可聞,不過那里的牧師在為英王祈禱。19世紀50年代初,本杰明·路辛編輯的《美國獨立革命實況畫集》發(fā)表,利帕德編造的“自由鐘”的故事被接受為史實,從此“自由鐘”的圖案成為美國人最珍愛的國家象征之一,出現(xiàn)在硬幣、郵票和政府債券上。其實《獨立宣言》在18世紀時并不是一份特別引人關(guān)注的文獻,弗吉尼亞代表理查·亨利·李于1776年6月7日向大陸會議提交的議案表明,宣布獨立無非是與法國訂立盟約、爭取軍援的手段。19世紀的美國人渴望用熠熠發(fā)光的概念來確定民族特征和美國的歷史使命,《宣言》的意義才凸顯出來,所謂的“自由鐘”也就應(yīng)運而生了?!白杂社姟钡墓适略谇迥└锩h人中傳播很廣,鄒容的《革命軍》中有“豎獨立之旗,撞自由之鐘”這十個字。

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講里說美國“孕育于自由”,很多美國人至今仍相信自己的國家誕生于“自由”的理念。方納在《美國自由的故事》中指出,美國“自由”的種子來自早期清教移民,來自“生而自由的英國人”,但是在歷史進程中“自由”往往成為侵略擴張的不光彩的代名詞。時間一長,美國人會本能地斷定,凡是不利于美國利益的就是“自由”的障礙和敵人。方納承認:“將美國的國家利益與人類的解放等同起來,將反對美國的人與對自由的仇恨等同起來的話語,一直滲透在美國的政治術(shù)語中,時常令其他國家感到困惑或厭煩?!蔽覀兛梢圆惶崦绹耐饨徽?,先來看看壟斷“自由”的美國人如何對待美洲本土居民印第安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