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黎錦暉因為婚變、破產(chǎn)而一蹶不振的時候,一個遠在異地的少女悄悄走進了他的生活。
這個少女叫梁棲,祖籍山西。出生于北京一戶官宦人家,從小在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環(huán)境中長大,早年她一直是黎錦暉的歌迷。她在報紙上得知梁錦暉婚變之后痛苦地看著離去的妻子,還把房子和財產(chǎn)留給前妻,自己卻傷心病倒在醫(yī)院時,梁棲非常同情他,并主動寫信安慰黎錦暉。在一來二往的書信中,她不知不覺對這位年長自己28歲的偶像產(chǎn)生了愛慕之情,后來她不顧家人反對,不辭而別,從北京去了上海,以參加黎氏歌舞團為名,見到了黎錦暉,向他表白了自己的感情。
此時的黎錦暉“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只有負擔,沒有積蓄”,已徹底無產(chǎn),負債累累,甚至還背負著創(chuàng)作“黃色歌曲”的不雅名聲。他深有顧慮,但是梁棲并不介意。
梁棲的支持和呵護,給病中的黎錦暉帶去安慰和鼓勵。黎錦暉漸漸被梁棲的真情感動了,終于同意了梁棲“鳳求凰”的請求。面對媒體對于這段即將締結的頗大年齡懸殊的婚姻,梁棲寫下了“良禽擇木而棲,才子佳人信有之”的心愿。
重獲愛情的黎錦暉為梁棲寫了《愛的新生》,“我雖心中創(chuàng)口未收,我雖兩眼漣漣淚流,愛的偉大,愛的慈悲,愛的溫柔,我不能再灰心不前,從今我倆一生共受,愛情千載萬年永不朽”,他用自己后半生的時間堅守了這個“愛的承諾”,這種患難中的真情,彌足珍貴。
婚后梁棲改名梁惠方,從此與丈夫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共同度過了后半生貧困艱難但是幸福的歲月。
黎錦暉與梁惠方結婚后,曾經(jīng)因為事業(yè)打擊而一直抑郁的心情好轉了,他過上了美滿的家庭生活,人也開始變得開朗起來。
經(jīng)過了那么多年的奮斗和挫折,現(xiàn)在的他竟一無所求,只渴望有愛妻相伴、返璞歸真的田園生活,寧靜淡泊,與世無爭。這時期,在一篇《低頭思故鄉(xiāng)》的文章中,他表達了對安達蠻群島土人“樂天過活”的原始生活十分羨慕,在那個社會里,人們“只需要最簡單的工作和娛樂,根本不必挖空心思來互相誘騙”。無論男女,都忠于友誼,無忤無爭。而他的故鄉(xiāng),就有幾分安達蠻人(安達蠻,今譯作安達曼)生活的氣息,是一塊“四面高山,幾灣流水”的人間仙境,人們在那里過著“冬暖夏涼,春耕秋作”的快樂生活。
但是幸福似乎總與梁錦暉的生命擦肩而過,他一生的坎坷遭遇還遠遠沒有完結。
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后,梁惠方跟隨丈夫逃亡重慶。他們在重慶全無親人,最后來到重慶嘉陵江邊的董家溪租賃了一處破草房作為全家的安身立命之所。旁人看到一代音樂家竟然住進了如此破舊的居所,極為嘆息。但是黎錦暉卻渾然不覺,此時他已與梁惠方生育了幾個可愛的孩子,能與賢妻愛子在一起,就是露宿街頭他也深覺幸福,更何況是這樣一所田園間的草房呢?他視這個草房猶如天堂一般,并給這個新家取了個優(yōu)雅的名字——“嘉禾別墅”。還題寫了一副饒有興味的對聯(lián):
上聯(lián);上下左右,一目了然,冬暖夏涼;
下聯(lián):東南西北,四面寬敞,空氣流通。
橫批:樂在其中。
盡管黎錦暉的一生命運多舛,生不逢時,但在他后半生的生活中,卻充滿了樂觀與豁達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