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近三十年的進步
由于我對文化的定義是精神價值、生活方式、集體人格,因此在整體上對中國文化的現(xiàn)狀很不滿意,有時甚至很憤怒。虛假、空洞、重復、極左、奉迎、低智、惡趣、媚俗之風,在文化領域越演越烈。
我認為,造成了這些現(xiàn)象,主要原因是以往我國文化體制的慣性延續(xù)。由于這種體制與日新月異的社會發(fā)展越來越格格不入,因此比過去任何時代都不可容忍。
但是,如果不理會這種陳舊體制,而是看社會的正常層面,那么,在一些基本文化觀念上還是取得了重大進步——
第一,由于三十年來“注重經(jīng)濟建設”、“改善人民生活”的成功實踐,比較充分地普及了“民生文化”。
這種民生文化,已經(jīng)成為當代社會的思維主軸,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精神重點,與以前沒完沒了的斗爭哲學劃出了時代性的界限。以這種民生文化為坐標,過去流行的“宮廷興亡史觀”也在漸漸被“全民生態(tài)史觀”所替代。目前,這種民生文化正在向更公平的分配制度、更健全的服務體系、更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推進。這一切,看似經(jīng)濟事件、社會事件,但在我看來,都是重大文化事件。
第二,由于改革開放,文化視野開拓,比較有效地普及了“多元文化”。
所謂多元文化,其實也是包容文化、差異文化、對峙文化。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比以前更能容忍和欣賞許多異己的藝術形態(tài),新生的一代更愿意把創(chuàng)造的前沿放在熟悉和陌生之間。這對于長期處于“大一統(tǒng)”傳統(tǒng)之下的中國文化而言,實在是一大進步。
與廣大民眾相比,倒是有些官員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大為落后,仍然固守著保守的奉承觀念,頤指氣使。但從總的發(fā)展趨勢來看,這已經(jīng)不成氣候,多元文化的觀念已經(jīng)推向了全社會?,F(xiàn)在,反倒是西方,對中國文化的多元化進程缺少理解和寬容。
第三,由于一次次全民救災的行動,在中國史無前例地普及了“生命文化”。
在我看來,全中國上上下下從心底呼喊出“生命第一”的聲音,這是一次非常重大的文化轉型。因為類似的情景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出現(xiàn)過。有了“生命第一”的觀念,人性、人道的命題都可以一一確立,大愛、大善的行為也可以進一步發(fā)揚,直逼我在前面所說的文化的最終目標。顯然,這是中國文化從精神上站立起來的最重要標志。
大家可能已經(jīng)從香港的報紙上看到,我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與海內外那些熱衷于編織“哀鴻遍野512”的奇怪人群展開了激烈爭論,核心問題就在于:全民支援災區(qū)的事實,要不要肯定?重建中國的文化精神,是靠愛,還是靠恨?我認為,中國社會沉淀的恨已經(jīng)太多,好不容易迸發(fā)出了普天大愛,應該珍惜,不容糟踐。
除了這些奇怪人群之外,不少文化人對于民生文化、多元文化、生命文化的了解也落后于廣大民眾。這也難怪,由于以前的文化包袱太重,他們大多還沉溺于書面文化、謀臣文化、大批判文化里邊,我們應該幫助他們走出昔日的泥淖。
在肯定上述實質性進步之后我們還應看到,這些進步還帶有不少被動性和脆弱性,有待于大力加固和提高。例如,民生文化的加固有待于社會體制的改革,多元文化的加固有待于民主進程的推進,生命文化的加固有待于宗教精神的重建,等等。好在希望已經(jīng)出現(xiàn),努力有了依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