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也是從小就很喜歡動物。記得七歲那年冬天,我見到兩只小雞被雨水淋得全身濕透,心中非常不忍,將它們引至灶前,想借著火的溫度將羽毛烘干,沒想到小雞因為驚慌過度而誤入灶中,等到我將它們從火海里搶救出來時,全身羽毛已經(jīng)燒光,連腳爪都燒焦了,只剩下上喙,已無法啄食。我每天耐心地一口一口喂食,并常以愛語安慰它們。如是過了一年多,小雞居然沒有夭折,后來還能長大又下蛋,親友鄰居都視為奇跡,紛紛問我是怎么養(yǎng)活它們的,其實我只是感同身受,把自己也當成小雞,處處為它們設想而已。
在雪梨(編注:澳洲悉尼)喂海鷗的情景,也是令人難以忘懷的。雪梨海邊常有海鷗聚集,我和徒眾經(jīng)常將吐司面包撕成一片一片,擲向沙灘上、海面上。漸漸地,海鷗蜂擁而至,甚至在面包還沒落地前,就被它們在半空中接住。喂食多次后,海鷗與大家混熟了,有時群鷗在空中爭食,有時干脆飛近我們,將手上的面包銜走。有一只長得很瘦小的海鷗,每次探頭想吃,但都被其他同伴搶去,為了讓它吃到面包,我們對準它的喙丟擲,乃至跟著它飛翔的路線,從海岸的這頭跑到另一頭,想盡種種方法,總算讓它啄了一小口面包。
臨走時,小海鷗特地飛到我的面前,圍繞三匝?;嘏_灣后,聽澳洲的弟子說:位在高地上的南天寺一向沒有海鷗出現(xiàn),可是卻有一只瘦小的海鷗老是高踞在佛堂的窗口上,后來常有數(shù)百只的海鷗早晚都來寺中討食;海鷗成為“山鷗”了。
佛光山是一個叢林道場,自然會有各種動物不請自來,狗兒貓兒不用說,野兔、松鼠、鴿子、燕子和許多叫不出名的小鳥,以及各類昆蟲、爬蟲動物等,都在佛光山任意逍遙,自由自在地生活著。弟子們秉承我“愛生護生”的理念,對它們也都能慈悲待之。對于這些動物,凡是“有意”成為佛光山一分子的,我都為它們?nèi)∶⑷爰?。小狗小貓是“來”字輩,像來發(fā)、來欣、來富……小鳥叫“滿天一號”、“滿天二號”……松鼠叫“滿地一號”、“滿地二號”……
佛教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類與動物之間是“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為別形軀”。所以在一切眾生平等的前提下,如何讓動物得到應有的待遇,是身為人類的我們應好好思考的。
每一種動物都各有不同的特性,也都有存在的價值。在單純的生存法則下,它們以各種能力、道德、慈愛、感情、道義、智慧等等,呈現(xiàn)豐富深邃的生命體,開展自在清朗的佛心,是人間溫馨歡樂的種子,更是人類生命教育的良師。
星云大師:1927年出生于江蘇江都,12歲剃度出家,21歲出任南京華藏寺住持,授記為臨濟宗第48代傳人。1949年赴臺灣,1967年創(chuàng)建佛光山,廣設道場和佛教學院,培育佛教人才,主張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yè),“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為佛光人的四大工作信條。大師一生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yǎng)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凈化人心”的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yè)。大師在廣泛參與社會活動之余筆耕不輟,撰有《星云大師講演集》、《佛光教科書》、《往事百語》、《佛光祈愿文》、《 六祖壇經(jīng)講話 》、《迷悟之間》、《 人間萬事 》、《當代人心思潮》、《人間佛教系列》、《人間佛教語錄》等,并翻譯成英、日、德、法、西、韓、泰、葡等10余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