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這些早期在羅馬的作品來自何處,創(chuàng)作于何時,它們最終都引起了西皮奧內(nèi)·鮑格才(Scipione Borghese)震驚的關(guān)注,他是當時在位的教皇、他的舅舅保羅五世的“紅衣主教侄子”(相當于首相的身份)。在保羅五世整個在位期間(1605—1621年),西皮奧內(nèi)·鮑格才是整個羅馬居教皇之下最有權(quán)勢的人,對于貝尼尼而言幸運的是,他對于藝術(shù)的熱愛就跟他對于金錢和女人肉體之美的熱愛一樣強烈。我們將在本章的后面部分對他的私人生活展開更為詳盡一些的探查,因為他很快就成為推動貝尼尼迅速上升機遇的決定性力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約在1608至1610年之間,善意的紅衣主教向彼得羅和喬凡尼·洛倫佐提供了一個對巴洛克時代的羅馬來說最寶貴的機會:被教皇進行了一次私人性的、面對面長時間的接見。在那個世紀很少有人能夠分享到這項特權(quán),而這只是貝尼尼漫長一生中多次被教皇接見的開始。多美尼科把這個戲劇性的場面描述成藝術(shù)家男孩以完美、自信的姿態(tài)迷住了震驚的教皇,而且,就在彼時彼地,應(yīng)教皇的要求嫻熟地完成了一幅圣保羅頭像的精細的素描,這就更加叫教皇震驚了。正是這一表演激發(fā)保羅教皇發(fā)出貝尼尼將要成為其所屬時代米開朗基羅的預(yù)言。這立刻就產(chǎn)生了兩個結(jié)果:羅馬街頭的公眾立刻就能認出這位年輕的藝術(shù)家了(“從那時起他就受到普遍的贊譽并被指認為是一名前途無量的年輕藝術(shù)家”),更重要的是,這為通往梵蒂岡內(nèi)部那龐大的藝術(shù)收藏寶庫的入口徹底鋪平了道路。
貝尼尼沒有把時間浪費在沉浸于這種新寵之中。他把整天整天的時間都花費在不斷地練習繪畫和盡情地借鑒那些杰作上面,尤其是對古代雕塑的學習,尤其是其中的《望樓的阿波羅》(Apollo Belvedere )和《拉奧孔》(the Laocoon)。
我們不相信他對于出入學校是盡心的以及他從學校教學中收益到了什么好處。在他離開大圣母殿的3年的時間間隔中,幾乎每一天早上……都步行去往圣彼得廣場上的梵蒂岡宮。在那里他一直待到日落,一幅接一幅地畫著由那些古跡展現(xiàn)給我們的、從那個時代保存至今的大理石雕像,因為雕塑藝術(shù)可以帶來名利雙收。在那些日子中,他常常除了進一點點面包和酒就不再需要任何恢復(fù)體力的東西,他說只要有那些無生命雕像所提供的活生生指導(dǎo)所帶來的快樂,就能引發(fā)出一種甜蜜遍布他的身體,而這本身對于維持他一連幾天工作到底的力量已經(jīng)足夠了。實際上,在有些日子里情況經(jīng)常是喬凡尼·洛倫佐根本就不返回家里。而他的父親,整整幾天看不到這個孩子,卻甚至并不過問兒子的這種行為:彼得羅總是能夠確定喬凡尼·洛倫佐的行蹤,那就是在圣彼得廣場的工作室,如他的兒子一貫所說,他的女朋友們(也就是古代雕像)在那里安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