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09年 (德國)赫塔·米勒

桂冠——諾貝爾文學獎作家肖像和傳略 作者:高莽


Herta Müller (1953 — )

(德國)赫塔·米勒

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五十六歲的德國女作家赫塔·米勒,評審委員會對她的評價是:“她以精練的詩歌和率真的散文,描繪了被驅逐者的生活境遇。”所謂“被驅逐者”,即失去祖國、失去家園、失去自由的人。

米勒生于羅馬尼亞一個講德語的少數(shù)民族村莊尼茨基多夫。她的前輩是來自德國西南部施瓦本地區(qū)的農民。她父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是德國黨衛(wèi)隊隊員,母親戰(zhàn)后被送到蘇聯(lián)烏克蘭勞改營,在那里度過五年的艱苦歲月。米勒于1973年至1976年在羅馬尼亞的蒂米什瓦拉大學學習,研讀德語和羅馬尼亞文學。那里的居民大多會三種語言:羅馬尼亞語、匈牙利語和德語。大學畢業(yè)后在一家汽車工廠任譯員。1979年因拒絕和羅馬尼亞情報組織合作而被解雇,此后靠當?shù)抡Z家教和幼教為生,并開始寫作,目的是“為了證明自己活著”。

她的第一部作品是由十五個短篇組成的小說集《低地》(1983),以自己的童年生活為素材,通過一個女孩的視角描寫了當?shù)卮迕褚约凹彝コ蓡T之間的冷酷而殘暴的相互折磨。小說集在羅馬尼亞用德文出版時受到官方審查和刪改。1984年未經刪改的《低地》在德國問世,博得德國文學界好評。

由于不堪忍受當局秘密警察的騷擾,1987年她與丈夫、小說家理查德·瓦格納移居到當時的聯(lián)邦德國,定居柏林,主要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

她在羅馬尼亞時,被視為少數(shù)民族作家,到了德國又被定義為“移民作家”。就是這樣一個外來作家,用自己的寫作走進了世界文學的中心。她每年幾乎要出一部新作,每年獲得不同的獎項。到了德國以后,她的作品仍然主要描寫羅馬尼亞集權統(tǒng)治下人性的被摧毀,以及政治流亡者們的無歸屬感。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她發(fā)表的作品有《鏡中魔鬼》(1991)、《狐貍那時是獵手》(1992)、《心獸》(1994)、《今天我不愿面對自己》(1997)、《國王鞠躬,國王殺人》(2003)以及詩集《托著摩卡杯的蒼白男人》(2005)、《是不是他》(2005)、《呼吸千秋》(2009)、《父親與飛行員打電話》(2012)等。

2009年出版了《呼吸千秋》,她為寫作這部巨作準備了八年時間。小說講述一個名叫雷歐博德·奧伯格的羅馬尼亞日耳曼族青年于1945年1月被蘇軍抓獲并被送往蘇聯(lián)勞改營的經歷。作品取材于米勒文學上的導師奧斯卡·帕斯提約的真實生活。米勒在這部小說中擺脫了個人的框子,潛入另一個時間和另一種生活。小說的敘述者也不再是女性,而變?yōu)槟行浴?/p>

赫塔·米勒曾說過:“我在獨裁統(tǒng)治下生活了三十年,這也正是我受到的傷害和我開始寫作的主題所在。”米勒通過自己的作品向讀者發(fā)出警告:不要忘記戰(zhàn)爭的教訓,不要忘記自由的代價。她的作品始終在挖掘人的內心,尤其是人的靈魂丑惡的一面:人是具備了如何殘忍地迫害同類的能力。

1992年歌德學院北京分院組織了一次“赫塔·米勒作品翻譯競賽”。她應邀來我國參加交流活動,入選的譯文發(fā)表在《世界文學》雜志上。這可能是在中國第一次介紹這位女作家。2010年,她獲獎之后,江蘇人民出版社推出十卷本的“赫塔·米勒作品集”,幾乎包括了她此前出版的所有作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