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夠解釋這種語文學在1900年左右獲得成功的原因。這不僅要歸功于德國學術思想的輸入及其在當時的威望,還因為正巧適應了當時的思想和社會形勢。它一方面滿足了美國人對過去,尤其是對歐洲的往昔和中世紀的懷舊情緒,另一方面也滿足了人們對事實、對精確性、對一種由于現(xiàn)代技術的成就而聲威赫赫的“科學方法”進行摹仿的愿望,而這種現(xiàn)代科學的成功在美國又格外顯著。而隱含在這種文學研究方法中的批評的相對主義,它那種考察歷史先例的方法,那種公開摒棄評價任務的態(tài)度,都同一種對自己的價值判斷感到困惑或懷疑的文化模式一拍即合。當時的工業(yè)生產,那種大規(guī)模的批量生產和產品標準化所顯示的巨大潛力,也給這種學說的成功幫了忙。因為大規(guī)模的生產是一種工業(yè)化的理想,而教師們方便地給學生們的成績給分也是一種實踐的需要。在今天,幾乎每一個人都能夠明顯地看出這種文學研究的種種弊?。簺]有用處的煩瑣的歷史考證,干巴巴的事實羅列,同某種無序的懷疑主義相聯(lián)系的偽科學態(tài)度,以及它所特有的批評趣味的缺乏,等等。凡此種種,使這種體系太容易成為人們嘲笑的對象。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大概是由于慣性的緣故吧,這種研究方式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存在。對于那些傾慕其機械性的精確和那種超然態(tài)度的人,對于那些老實而勤勉的人,它仍然有一些吸引力。
無論人們怎樣濫用這個體系,我們仍要承認,這些現(xiàn)象意味著一種有價值的理想的衰微。語文學曾被看做一種研究文明的總體科學。這種理想原本是為古代文化的研究提出的,后來由德國浪漫主義者把它轉用到現(xiàn)代語言的研究上。在一些美國學術權威的綱領中……我們都能發(fā)現(xiàn)這種雄心勃勃的構想。
作為人文學科的文學研究的最早的思想和目的常常被人們忘卻。源于赫爾德的那種浪漫主義的對于文學起源的強調,在實踐中奇怪地導致了一種對盎格魯—撒克遜和中世紀早期語言形式的研究的過分強調的傾向。這些專題都曾硬塞給學習文學的美國大學生(這種情況在某些地方仍然存在)。這種硬要求學生掌握古英語語法和英語音系學史知識的做法,不僅影響了他們文學探索的熱情,而且阻撓了許多學生完成他們的專業(yè)學習。不過浪漫主義的文學進化和連續(xù)性的觀念很快就破滅了,除了一種文學作品可以被歸并為種種類似成分和淵源構成的混合物的迷信之外,什么也沒有留下?!?/p>
這種學術研究衰落的原因是不難看出的,在某種程度上它不僅是美國的,也是歐洲的。它要歸因于浪漫主義理想的普遍衰落,歸因于某種偽科學的批量生產的理想對這種浪漫主義精神的取代,而美國的文化環(huán)境更加速了這種衰落。非常明顯,這種學術所固有的條頓種族主義、它的奠基者的大德意志觀念,在美國只能人為地加以栽植。那種浪漫派對中世紀信仰的向往也是如此,它在一個新教勢力強大的商業(yè)化社會里同樣難以扎根。在美國造成這種學術衰落的社會和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比歐洲更為明顯。同歐陸那些大都市里的大學(如巴黎大學、布拉格大學等)相比較,美國的學院和大學的文化處境更為孤立。于是學者們精心構筑起學院派的象牙塔,以此捍衛(wèi)教授們的自尊和社會地位。他們沉溺于對一些“神秘”的東西的探討。這些探討在大學的門墻之外既不可理解也沒有用處,甚至對大多數(shù)畢業(yè)后準備去小的學院和市立大學教授寫作、語言和文學的學生也毫無用處。文學實踐與學院派研究之間的鴻溝日益加深,這是由于自然主義文學和美國鄉(xiāng)土文學的興起。這些新興文學逐漸將注意力轉向貧民窟與貨棧、農場與礦井,并對歐洲以及一般的理智、傳統(tǒng)和學問持懷疑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