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記 后 記 本 書 的一 些 篇 章 實 際上 寫 于 上 世 紀(jì) 八 九 十 年代 ,現(xiàn) 在 的心 情 與那 時候相 比 ,已有許 多變化 。我想 ,如果 是現(xiàn)在處理 一些 問題 ,可能會更加平和 、寬容一些 ,“政 治色彩 ”或 “意識 形 態(tài) ”性 可能也 沒有 那 么濃 Ig P巴,。這 或者事關(guān) 年齡 ,但 也 與 時勢 有關(guān) :比如 在 臺灣 的黨 外 力 量 還 在 野 的 時候 ,我 是 同情 他 們 的 ,因此 ,有許 多地方對 當(dāng)時執(zhí)政 的 國民黨都 有批評 ,現(xiàn) 在 也 不想抹去這些痕跡 。但 當(dāng) “民進黨”成為執(zhí)政黨 ,我卻并 沒有 看 到 臺灣 的 “民主”、“ 自由”真 的那 么理想 ,譬如省籍 問題 演 化成 “族群 " 問題 ,不 斷 地 被 利 用 和 政 治 化 , 日益 與 “統(tǒng) 獨 " 問題 ,“身份政治”、“文化認(rèn) 同"、“民族認(rèn) 同" 等 問題 糾結(jié)在 一起 ,情緒一旦被挑逗起來 ,許 多道理便再也說不清 ,道 不 明 了。人們 見 面 ,好 像 第 一 件 事 情 就 是 弄 清對 方 是 “哪 里 人 ”o “中 國人 "、“臺灣人 ”、“中 國臺灣人 ”、“臺灣 中 國人 ”,突 然 間 成 了非 常敏感 的政 治 問題 。人 的出生地 真 的有 這 么重要 嗎 ? 我 充滿 了疑惑 。世上鬧紛爭 ,或 因宗教 ,或 因文化 ,竟然還有 因 四 出生地不 同而 鬧 不 和 的 ,其 實 ,說 穿 了 ,還 是 政 治 、經(jīng) 濟 的 力.文 學(xué) “利 害 沖突”。我說 這些 ,是 想發(fā)泄一點疲 憊感 ,我發(fā) 現(xiàn) 自己再 Z ▲ r-I 也 不像 以前 那樣關(guān) 心這種 “政 治 " 了。 最 近讀 到 的一份 資料 。200 1 年 9 月 ,臺灣 的 《臺灣社 會 灣 研 究》 季 刊第 四十 三期 編發(fā) 了一組 關(guān) 于 “大 和解 " 的文 章 ,圍 繞著兩篇 主題 文章—— 廖朝 陽的 《災(zāi)難 與希望 :從 <古都 > 與 <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 > 看政治》 和陳光興 的《為什 么大和解 不何 能 ?》—— 刊登 了宋澤萊 、朱天心 、邱貴芬 、鄭鴻生和陳 映真 的 回應(yīng) 文字 。在 我 的閱讀 范 圍 內(nèi) ,二 十世 紀(jì) 九 十年代 臺灣 的 “本 土化 ”運 動 越 來 越 成 為 “主 流 ”,成 為 一 種 新 的 “政 治 正確 " 之后 ,比較集 中地 以省籍議題作為刊物專輯 的內(nèi)容 ,這 好像還是首次 ,盡管在各種論述 中 ,這樣敏感 的議題早 已被涉 及 到 。我不 想 復(fù)述 這 一 專輯 里 每個 人 論 述 的觀點 和他 們 不 同 的 立場 ,我只想說一點我個人 閱讀之后 的感覺 。我注意到 ,在 臺 灣成為 十分 敏感 、尖銳 的問題 的 ,例 如 被 簡化 為 “臺灣 本 省 人 ”和 “外 省人 ”二元對 立 的 “省籍 " 問題 ,以及相 關(guān) 的 “民 族 ”、“文化 ”、“政治 ”身份 的認(rèn) 同問題 ,在 中國大陸是很少 感 覺 到 的 ,而 臺灣人 x-,J “省 籍 ” 問題 的 “簡 化 " ,恰 又 包 含 著 相 當(dāng)復(fù)雜 、歧異 的歷史記憶 、政治經(jīng)驗和現(xiàn)實的訴求 。民主政治 似乎就是差異政治 ,強調(diào)尊重個體 的選擇 和差異性 。這個專輯 所 呈 現(xiàn) 出來 的不 同 的 聲 音 ,的 確 讓 我 看 到 了不 同 觀 點 的 “差 異 ",但也有一種說不 出來 的苦 澀感 。為什 么有許 多非 常優(yōu) 秀 的頭腦都去為 自己的身份苦惱 呢? 為什 么身份問題能造成很嚴(yán) 重 的 隔 閡 7 . 中 國大 陸 的 內(nèi)部其 實也 充滿 了差 異 ,以民族論 ,它有 五 十 四 多種 民族 ,漢族 只是 其 中一 種 (民族 差 異 );僅 漢 族 內(nèi)部 ,便 o后 有 不 同 的 民系 ,如 越 海 系 (又 稱 江 浙 系 )、廣 府 系 (兩 廣 本 地 系 、南 漢 系 )、閩海 系 (又稱 福佬 系 )、湘 贛 系和客家 系 (又稱 閩粵贛 系 ) 等等 (民系差 異 ,據(jù)羅香林 《客家研 究 導(dǎo)論》、《客 家源 流 考》),這 些 不 同 的 民 系 又 有 自己 不 同 的 方 言 (語 言 差 記 異 )。 以地 域 論 ,東 南 西 北 各 省 都 有 自己相 當(dāng)獨 特 的地 方 特 色 和 不 同 的經(jīng) 濟 、科 技 、社 會 發(fā) 展 狀 況 (地 區(qū)差 異 )。這 些 差 異 , 反 映在 大 陸 學(xué) 界 的 思 想 中 ,可 能 更 多 的 是 如 何 處 理 作 為 一 個 “整體 " 的 “ 中 國 " 在 “全 球 化 ” 環(huán) 境 下 與 同 樣 被 籠 統(tǒng) 4-1= 的 “西 方 ” 所 發(fā) 生 的 經(jīng) 濟 、政 治 與 文 化 沖 突 。大 陸 人 更 關(guān) 心 的 , 好像 不 是 省籍 的矛盾 ,而是 現(xiàn) 實 的經(jīng) 濟 、政 治 、文 化 和社 會 問 題 在 新 的 國際關(guān) 系 、國 內(nèi)政 治狀 況 下 的演 變 和 x-,J每個 人 的影 響 的問題 。反 映在 學(xué) 界 中 ,可 能是 馬 克思 主義 的重新 出發(fā) ,可 能 是 “ 自由主 義 ” 和 “新 左 派 " 之 爭 ,可 能是 如 何 同時 面對 “前 現(xiàn)代 "、“現(xiàn)代 ”與 “后 現(xiàn)代 " 的真 實狀 況 ,如何 因應(yīng) “殖 民主 義 ” 和 “新 殖 民 主 義 " 或 “后 殖 民 ” 的 挑 戰(zhàn) 問 題 ,也 可 能 是 “新 儒 家 ”、“新 保 守 主義 " 的重 新 詮 釋 等 等 。在 生 活 中 ,例 如 在 廣 東 ,假 如 有 廣 東本 省 的人 與作 為外 地 人 的上 海人 或福 建 人 之 間發(fā) 生什 么 矛盾 糾葛 的話 ,那 么這 種 矛 盾 不論 多 么尖 銳 ,恐 怕也 決 不會 被 有 心 人 “理 論 化 " 為 “民族 矛 盾 ”,并 導(dǎo) 致 xl, 其 “中 國人 身 份 ” 的 懷 疑 。事 實 上 ,漢 族 常 常 不 是 經(jīng) 由 “血 統(tǒng) ” 去建 立 民族 身 份 的 意 識 ,而 更 多 是 從 “地 域 ” 的 區(qū) 隔 去 劃 分 “ 自我 ” 和 “他 者 ” 的 ,所 謂 “老 鄉(xiāng) 見 老 鄉(xiāng) ,兩 眼 淚 汪 汪 " 便 是 x-,l"“地 域 認(rèn) 同” 的很 好 的說 明 ,臺灣 歷 史 上 常 見 的 “漳 泉 ” 之爭 ,就 是 很 典 型 的 以 “地 域 ” 為認(rèn) 同單 位 去 “同仇 敵 愾 " 地 解 決 漢 族 內(nèi)部 發(fā) 生 的政 治 、經(jīng) 濟 紛 爭 的例 子 。但 不論 是 “漳 ”,文 學(xué) 還是 “泉”,都會讓他們 的孩子念唐詩宋詞 ,看一樣 的歌仔戲 , 厶 口 尊奉相 同的民俗 ,唱相 同的歌謠 。如果說有什么 “民族性 ”的 話 ,這 可能就 是 “漢 族 " 的所謂 “民族性 " 吧 。 灣 臺灣 島 內(nèi) 的 “問題 意 識 ” 與 大 陸 的 “問 題 意 識 ” 的 “差 異”,是否 正應(yīng) 引起 兩 岸 人對 彼 此 問題 的重視 ? 而 文學(xué) 世 界 , 不論是理論 的 ,還是創(chuàng)作 的 ,其實都充滿 了這種差異所呈現(xiàn) 的 復(fù)雜性 。如果對 文學(xué) 世 界 的解 讀 ,可 以超 越 意識 形 態(tài) 的分 歧 , 而促 成相 互 的理解 和寬 容 ,那 么 ,人們 是否 也 可 以用海 納 百 川 的胸懷去理解 這個復(fù)雜 現(xiàn)實 的tU:界 呢 ? 歷史也應(yīng)是 “復(fù)數(shù)”名詞 ,因為它是 由許多個人 的和集體 的記憶 累積起 來 的 。每一個 新發(fā) 現(xiàn) 的材 料 ,哪怕是個 人 的 、很 微小 的 ,都可能重新喚起一段記·tz,,并 改寫一段歷史 。理論是 理解歷史 的一種方式 。理論往往試 圖要 消除差異 ,建立某種共 性 。但 鑒 于歷 史 的多義性 ,好 的理論 也 不 過是 呈 現(xiàn)差 異性 的理 論罷了 (譬 如 福 柯 的理 論 )o 如 果 可 以這 么理解 理 論 ,那 么 , 理論便會 在建 立共性 和呈 現(xiàn)差異之 間 ,梅筑一個 比較 寬容 的空 間 。畢竟 理論 的 目的在 于提 供 理 解 各 種 歷 史 現(xiàn) 象 (包 括 現(xiàn) 實 ) 的能力 。理論 的力量在于它 的穿透力—— 理論不應(yīng)繞彎子 ,理 論是洞察黑 暗 的燈 。當(dāng)歷史似乎遠(yuǎn)離我們 時 ,它會被遺忘 ,會 淹沒在無窮無盡 的記憶 的黑洞 中。理論 的燈光 可能會 照亮那 些 淹沒 于黑 暗 中的歷 史 。然 而 ,理 論 既然 也是 建 立 于差 異 之 上 , 它所提供 的穿 透 黑 暗 的光 亮 也是 有 限 的 ,它 有 時 只是 一 支 手 電 ,看不透許 多遠(yuǎn)處 的東西 ,有些東西甚至就在近處 ,卻 也 可 能不在它投射所及 的范 圍之 內(nèi)。這就是 我為這本 書感 覺遺憾 的 原 因 之 一 。后 感 謝 中 國社 會 科 學(xué) 院學(xué) 術(shù) 著 作 出版 基 金 為 本 書 提 供 了贊 助 ,感謝 文學(xué)所學(xué)術(shù)委員會諸先生對這本 書的 出版所 給予 的關(guān) 照 ,感謝趙 園先生 、王保生先生 、嚴(yán)平女士和朱淵壽先生對本 書出版 的幫助 。感謝人 民文學(xué) 出版社 的王培元先生把這本書收 記 入 “貓頭鷹學(xué)術(shù)文叢 ",沒有他 的督促 和關(guān) 心 ,這本 書也許 不 會 問世 。感謝何西來 、杜 書瀛先生 ,本 書 的理論研究 曾得 到他 們 的指導(dǎo) 。感謝 陳映真 、曾健 民等先生所 給予 的各 種 幫助 ,感 謝我 的朋友朱二 、劉俊 、梁新躍 、郭虹等給予我 的鼓勵 。我讀 過 、引用過 的著述 ,也使我受益不淺 ,這里雖不能 向所有 的作 者一一致謝 ,但仍滿懷謝 意 。最后 還要感 謝 黃小蘅 和黎又嘉 , 她們 是本 書許 多想法 的最早 的讀 者 ,經(jīng) 常站在普 通讀 者 的立 場 給我提 出寶貴 的意見 ,沒有她們 的支持 和理解 ,寫作 可能變成 一種額外 的苦差 。對所有這一切 ,我都懷有感恩的心情 ,但也 深感慚愧 。希望 “感恩”和 “慚愧”這兩種心情能使我 的研究 和寫 作 在 未 來 有 更 多 的進 步 。 2 0 0 2 年 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