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名為《秋夕》,即已點明是在七夕之夜所作。七夕乞巧是從漢代就興起的古俗,當此日,人們祭拜織女、牛郎雙星。女子乞巧,兒童求慧,世間男女祈愿感情順遂。這一天,是年輕男女們盛大熱鬧的情日。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汴梁的七夕節(jié)俗,云:“至初六日、七日晚,貴家多結(jié)彩樓于庭,謂之‘乞巧樓’。鋪陳磨喝樂、花瓜、酒炙、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謂之‘乞巧’……”
與孟元老之文相應,宋趙師俠有《鵲橋仙》一闋,細撰此日風情習俗:“明河風細,鵲橋云淡,秋入庭梧先墜。摩羅荷葉傘兒輕,總排列,雙雙對對?;ü蠎?jié),蛛絲卜巧,望月穿針樓外。不知誰見女牛忙,謾多少,人間歡會?!?/p>
一邊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一邊是“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世間事總是悲喜交織,難分難斷。從漢樂府開始,人們大多習慣以牛女雙星比喻相愛不得相守的男女,語意不離憐憫。如杜牧的《七夕》即嘆道:“云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jīng)年離恨多。”
偶爾亦有作反語者,如李義山的《七夕》詩云:“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p>
“七夕”是李義山擅用的題材,最為人傳頌的是七律《馬嵬》中的一句:“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币云溆檬聦賹χふ?,尤為人稱道。其中物是人非之感,尤為叫人唏噓。
李義山以“七夕”為題材的詩作中,我最愛這首《七夕》,尤賞那句“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脫離了前人舊意——是這般廣大的悲心。
詩人的思維由傳說發(fā)散開去,想到的是人世間比織女、牽牛的際遇更值得同情和祝福的情人們。
一期一會,雖然漫長難熬,亦算是心有指望,總好過永無相見之期的絕望別離。唯有情深不見底,才能說得如此決絕甘愿,一年一度,相見總勝過不見,仲則詩“羨爾女牛逢隔歲”亦同此意。
七夕之夜,遙拜雙星,思念情人。“相思”是如此俗常的意旨,只因仲則巧妙地運用了一個“立”字,意境便破空而出,雋然脫俗。
我想詩文之精妙迷人莫過于此,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沒有什么絕對是前人沒有說過的話,用過的詞,引過的典,跋涉在相同的道路上,看著差不多的風景,只看這看風景的人,如何生發(fā)出微妙的心緒,營造出不一樣的文字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