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露天電影的記憶是一地的瓜子殼殼,電影的內(nèi)容記不得太多了。也許我那時太小,實在看不出《列寧在十月》、《野火春風斗古城》的好,他們對孩子的吸引力遠不及瓜子的味道。印象最深的是《畫皮》,是在電影院里看的。那個是香港版的,當時初次放映是在中南海,只有周恩來、陳毅他們小范圍的看過。我看的是不是這個版本的剪接版,不得而知。就覺得恐怖,恐怖是想象力的原動力。我在一篇文章中說過:“殺人取心時,雙手捂住耳朵的我緊閉雙眼,從凳子上滑到了地上,前排的椅子剛好擋住了我的視線,我像一個臨戰(zhàn)脫逃的人。”演員小如確實是個美女,我小時候遇見很漂亮的女人就會懷疑她是不是妖精變的,這樣一來,“狐貍精”的名詞就有解了。還有一部是《少林寺》,看這部的時候,我已經(jīng)長大了些許,閑暇時正讓文華姐夫教一些簡單的拳術(shù)。看完電影回來,馬上興致勃勃地去理了個光頭,八面威風。母親見了有些生氣:“要出家嗎?問過我沒有?”和尚是肯定不能當?shù)模疫€得吃肉喝酒談戀愛,理過和尚頭后頭發(fā)倒是長得有聲有色。年少時期,武俠心懷最容易擊中孩子的內(nèi)心,行俠仗義,是我們接受的最早的英雄主義情結(jié)。
五年級的時候,同學的媽媽承包了一個小型電影院,一直到初中畢業(yè),我們免費看電影的次數(shù)和家常便飯一樣多??催^許多的片子,《廬山戀》、《大刀王五》、《真假美猴王》、《西行列車》之類的統(tǒng)統(tǒng)看過。我們很得意,有時候會在伙伴們面前炫耀:“有本事看電影去啊,看誰不要錢。”底氣十足。印象最深的是《媽媽再愛我一次》,那次是學校組織去看的,高年級先去,低年級后去。高年級的學生們看完眼睛都是紅腫紅腫的回來,我懷疑他們?nèi)チ死苯丰u廠了。問好不好看,他們說,最好別去。他們這樣一說,反而激起了我的興趣,這應該是我國引進的第一部臺灣電影。看到中間時候,整個電影院一遍嗚咽哽噎,比偉人去世還悲慟。
初三的時候,我第一次和一個女同學看電影。同去的還有兩三個同學,他們特意把她的座位和我的座位買在了一起,搞得我很不好意思,又不能讓人看出來我很不好意思,什么也不說就坐了下來,手心里全是汗。電影看到一半時,她曾經(jīng)湊過來在我耳邊說了句話,氣若幽蘭,我的臉漲得緋紅,幸虧是在電影院,同學們沒有看見。當時她說了什么,我是確實聽不見,只聞見她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