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印度遭遇中國(1)

三千佛塔煙云下 作者:郭建龍


對于懷舊的人來說,到了春節(jié),國內的“年味”反而不如國外保留得更地道。

2013年2月13日,也就是中國春節(jié)的大年初四,泰國的一座小城佛統(tǒng)(Nakhon Pathom)舉行了一場春節(jié)集會,熱鬧的場面和喜氣的景況構成了一幅生動的海外華人共度佳節(jié)圖景。然而,更讓我感興趣的是,在這里我見證了“印度”遭遇“中國”。

佛統(tǒng)曾經是傳說中的城市,泰國人普遍認為這里是整個泰國歷史的第一座城市,也是佛教傳入泰國的第一站。這里的佛統(tǒng)大塔是世界上最高的佛塔,吸引了眾多的游人,從火車站一出來,映入眼簾的就是這座金光閃閃的大家伙,它有100多米高,在周圍低矮的建筑群中如同一座巨大的金山坐落在路的另一頭。

在中國春節(jié)時,圍繞著佛塔舉行的一系列集會成了當?shù)厝斯浣值暮萌ヌ?。寺廟的院墻內,小販們擺出了糯米竹筒、燒烤,各式各樣的水果、果汁、冰雪冷飲等食品,還有各種日用品;孩子們游戲于集市間,成人們則在拜佛的空隙里購買各種物品。

拜佛的人摩肩接踵,有的人祈求象征好運的鈴鐺,再請僧人利用滑車將其升到佛塔的頂端;有的人將硬幣挨個兒投入面前的幾百個碗中;還有的人在募捐箱前布施。僧人們在給游客算命祈福,印度教的教士用舌頭把咒符舔一舔,然后貼在信徒的額頭上。

但吸引我注意力的,卻是在寺院門口舉行的分別帶有中國和印度色彩的曬神活動。

活動就在街道上舉行。在佛寺院門口的右側街道停著十幾輛汽車,每一輛汽車的后斗都拉著一個印度的神祇,在這里我看到了吹笛子的克里希那、象神甘尼許、藍顏色的羅摩和大神濕婆,還有各種我叫不上名字的神祇。這些神像旁邊坐著的是泰國面孔的男女祭司,喇叭里放著喧囂的印度音樂,這些使人一眼就看到了印度教和印度文明對泰國的影響。

在歷史上,也許沒有其他文明對東南亞的影響力超過印度文明,它給這里帶來了印度教、佛教的信仰,也帶來了宗教化的社會結構,當然還有貿易和文化,以至于我們行走在柬埔寨、老撾、緬甸和泰國時,都能感到東南亞文化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印度文明的延伸部分。

然而,就在車隊的前方,正對著寺院大門的地方,卻是九頂大紅色的中國轎子,轎子上抬著的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觀音娘娘、太上老君、孔夫子和關二爺。一群泰國人在轎子的旁邊吹吹打打,舞獅子的人們穿著戲服等待著上場,幾個年輕人組織著游客從轎子下面的空隙里鉆過,獻上他們的供奉,并獲取神祇的祝福。

在不遠處,一群衣著紅色的姑娘舉著手中的佛牌,佛牌上分別寫著“瑤池金母”、“太后圣母”、“哪吒太子”、“玄天上帝”、“財神老爺”、“大圣佛祖”、“圣母娘娘”。看見手拿相機的我時,她們扭頭偷偷地笑著,仿佛更多是出于好玩,而不是虔誠。

中國的宗教善于制造熱鬧,于是大批的人都被吸引了過來。一個穿著紅色娘娘服的姑娘尤為活躍,后來我才看出來,她就是這次活動的主角,或者說主持人。她戴著鳳冠,一會兒拍著手,一會兒吆喝著,把周圍人的情緒越炒越高,人們如同癡迷般跟著她唱著、笑著。警察們維持著交通秩序,既要保證活動的進行,又要保證來往的汽車通行,要知道活動的場地就在當?shù)刈钪匾慕值郎?。售賣的小販、拜佛的人群堵滿了整條街道,戴鳳冠的姑娘用枝條沾上水,向人群播撒著,人們紛紛涌上去希望能夠沾點兒福氣。

與中國神祇的風光不同,旁邊的印度神祇逐漸斷了香火。游客們喜歡熱鬧,印度教車隊除了拜佛之外,沒有安排眾多的表演,更沒有安排群眾參與活動,幾個祭司無聊地坐在汽車上等待著。一個守護神祇的中年婦女站在募捐箱前,見我來來回回路過,總是大笑著向我招手,看她輕松的神色,仿佛根本不在乎我是否捐錢,也不在乎有沒有人捐。而在中國轎子旁,人群滿滿當當,隨從們汗流浹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