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過年,日報、晚報照例會勸誡全體市民注意健康,萬勿暴飲暴食。
可對于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里的人,尤其是年輕人,這種勸告有點過時,他們早就見大魚大肉如見鬼魅,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自覺遠離。
都說過節(jié)的氣氛越來越淡,依我看,遠離大魚大肉大酒是原因之一,健康上可能得益了,氣勢上卻是缺了一截。
酒、肉一大,是有氣勢的,連在一起說說都能叫人心向往之。好比“大塊吃肉,大碗喝酒”,言下之意是吃香的,喝辣的,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可神氣啦。
古人更豪爽,《 史記 》里說殷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為長夜飲?!?左傳·昭公十二年 》寫晉、齊兩國國君行投壺之禮。晉之大夫荀吳說:有酒如淮,有肉如坻。齊侯說:有酒如澠,有肉如陵?!?漢書 》里講張騫去西域,“行賞賜, 酒肉池林”——酒流成河, 肉堆成山, 痛快何如。
還有一個成語,叫“漿酒藿肉”,肉如水漿,肉如豆葉??垂艜?,常會見到類似這樣的描寫:張燈懸彩,漿酒藿肉,竟有昏昏達旦者……
也是古時候人不懂化學,所以只能吃些簡單明了、天天在眼前晃來晃去的東西,他們不懂把面粉先制成條狀物,再油炸成卷曲狀,經(jīng)過化學處理包進塑料袋,想吃再用沸水沖泡。
別說化學了,殷商時期,貴族好吃各種醬,只知道用酒加肉加鹽來做,直至周以后,才發(fā)現(xiàn)草木之屬也可以做醬,于是醬的種類陡增。
隨著人們吃上的選擇越來越多,酒肉的氣勢日漸式微,現(xiàn)在雖是仍然常見酒肉連在一起說,不過無非是“酒肉穿腸過”、“酒肉朋友”這類不痛不癢的話了。日常生活中,也是素食主義日漸盛行,大酒大肉的輝煌時代結束了。
有個故事說,江南某位土老財要給自己做壽,親朋好友都送禮祝賀,財主摳門成性,不愿大酒大肉招待,結果惹惱在座一位讀書人,討了紅紙,假裝給財主寫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一二三四五七八九十”,下聯(lián)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十”,土財主不識字,光顧看著紅地黑字氣派好看欣欣然,殊不知,讀書人在譏他太過吝嗇,壽宴無酒( 九 )無肉( 江南方言里,“肉”與“六”諧音 )。
我看這副對聯(lián),和現(xiàn)在少了酒肉氣勢的春節(jié)倒非常般配,過年時節(jié),不妨寫了掛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