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是地行仙(2)

向歷史鞠躬 作者:王春瑜


也還是上世紀50年代的我的切身經歷。1955年夏天,我從南通考上大學后,坐小火輪,經過差不多兩天一夜的航行,回到建湖縣城,已是下午四點多。離我在農村的家,還有二十五里。但不通汽車,也無船可坐,只好背著行李,步行回家。不想天黑后,下起了大雨,我頓時成了落湯雞。在漆黑的泥濘小路上艱難跋涉,不時跌倒,半夜時分,小心翼翼地走過一座搖搖晃晃的木橋,摸到舅父家,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這次夜行穿過墳場時那種陰森、恐怖的氣氛,也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

不亦快哉!改革開放以來,尤其近幾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蒸蒸日上,我國的交通事業(yè)有了巨大的發(fā)展。譬如說,我多次去過香港,也去過臺灣,早上從北京出發(fā),下午或晚上就到了。我去遙遠的澳大利亞墨爾本探親,在一百多年前,如坐帆船要幾個月,現(xiàn)在坐飛機,上午從北京家中出發(fā),次日清晨也就到了。再說,從林黛玉小姐生活過的揚州、蘇州來北京,如從碩放機場或南京機場坐飛機,也不過一個半小時,這是黛玉那一代人難以想象的。而我的故鄉(xiāng)鹽城市,不僅公路網四通八達,國道貫穿其中,鐵路即將運行,而且早已有了民航機場。從建湖鎮(zhèn)回故里,公共汽車、出租車、摩托三輪車,川流不息,再也不需要邁動雙腳冒雨夜行了!

“人是地行仙”,用以形容現(xiàn)代中國人,才是比較貼切的。毋庸諱言,比起西方發(fā)達國家,我們的交通事業(yè)還有不小的差距。不過我堅信,隨著中國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交通事業(yè)將日新月異。宋代文豪蘇東坡曾十分浪漫,其實也很無奈地吟哦“意行無車馬,倏忽略九州”。我想,到了下個世紀,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航空器的改進、航天飛機的普及,那時人們去月球、火星的旅行,會成為家常便飯,而在國內的長途旅行,比現(xiàn)在的短途旅行還要便捷。那時,人人都有資格成為“倏忽略九州”的“地行仙”了。這是多么美好的前景??!真?zhèn)€是神鵬展翅千萬里,天雨花,燦若霞。

載《長城潤滑油報》交通與社會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