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地行仙”——這是《紅樓夢》中聰敏絕頂?shù)牧主煊裥〗阏f的一句話,形容人是天涯客,南來北往,無所不在。當然形容歸形容,是不能較真的,按照神話所述,或民間傳說,神仙騰云駕霧,千萬里頃刻即至,讓凡人奇煞、羨煞。即以黛玉而論,她生來單薄,弱不禁風,后來還不幸害上肺病,但當她從江南坐船往北京,投靠外祖母賈母時,頗費時日,船中生活單調(diào)、乏味,一路風塵仆仆,相當辛苦。因此,“人是地行仙”云云,對于古代交通落后、出行多半要艱辛備嘗的旅行者來說,不啻是個醒來了無痕的夢想。
黛玉是古人,離開我們已經(jīng)二百多年了。今人——也許至少像我這樣年過花甲的半老者,誰又沒有嘗過因交通不便而帶來的苦澀滋味?童年鄉(xiāng)居,僻處鹽城海隅,從記事起,就常常聽到母親不時感嘆著“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1937年秋天,我在蘇州出世還不到半年,日寇攻占上海后,轟炸蘇州,母親只好抱著我,隨著難民隊伍,逃亡江北,投靠外祖母。民船小而破舊,擠滿了人,敵機轟炸時大家只好躲到蘆葦叢中,擔驚受怕。過大縱湖時,又有土匪滋擾,人人自?!N種逃亡路上的艱難險阻,是今人難以想象的。
戰(zhàn)爭年代是如此,和平年代又怎樣呢?直到上個世紀的1954年夏天,我因病去南京鼓樓醫(yī)院就診,才頭一回坐上長途公共汽車。當時鹽城通往鎮(zhèn)江的公路,高低不平,沿途更有不少老式拱形水泥橋,汽車爬上去、爬下來,一路顛簸,大起大落,一會兒將心提上去,一會兒將心落下來,非常難受。車上有位淮劇演員,起先還逗樂,喊著“大快活”“小快活”,到后來甚覺苦不堪言,只有呻吟者再了。這是夜車。雖然當時我正當青春年少,但通宵被顛簸得不能合眼,疲憊不堪。
我從小向往大海,但沒有機會坐海船或海輪航行過。1959年夏天,我和兩位同窗,受東海艦隊政治部之邀,替他們寫艦史,隨“南昌”艦在公海護漁。常言道,“無風三尺浪”,這次我終于有了深刻體會。大海在涌動著,把軍艦拋上拋下,艦上幾乎所有的人都暈船,嘔吐不止。所幸我自幼在水鄉(xiāng)長大,習慣坐船,吐了幾次后,就不再吐了;而我的兩位同窗,有兩三天完全躺在艙內(nèi)吊床上,起不來了。后來老艦長陳仁珊同志告訴我,遇到大風暴,特別是臺風時,軍艦劇烈搖晃,有的戰(zhàn)士連蛔蟲都吐出來了,真把五臟六腑折騰得夠嗆。由此我想到,古人坐木船、帆船在大海上航行,遇到風暴時的困苦狀是可想而知了!遠的不說,僅明清時期,我國在近海、遠海失事的帆船、漁船,知多少?難以統(tǒng)計確切數(shù)字。日本、朝鮮、琉球來華的船只,在驚濤駭浪中葬身海底,起碼數(shù)以百計,僥幸逃生、漂流至我國海岸獲救者,被稱為“漂人”,成了日本、韓國、我國學者研究的歷史課題,筆者也曾撰文。由此可知,前人的海上交通,實在是風波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