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經(jīng)過是這樣:1953年10月間,當時的中宣部副部長兼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伯達,在(北京)文津街科學院召開會議,討論科學院增設(shè)兩個歷史研究所,出版歷史刊物和其他與加強歷史研究有關(guān)的事項。參加會議的有吳玉章、范文瀾、翦伯贊、侯外廬、杜國庠、尹達、劉大年和黎澍。郭沫若沒有參加會議。陳伯達講話說,最近中央成立了兩個委員會,一個是歷史問題研究委員會,由他負責;一個是語言問題研究委員會,由胡喬木同志負責。歷史研究委員會的工作,就從增設(shè)歷史研究所、辦刊物、出一批資料書做起。資料書里面,可以先標點重印《綱鑒易知錄》。這書分量比較小,通俗易懂,讀者便于從那上面得到歷史知識。對于辦刊物,經(jīng)過討論,決定出版《歷史研究》雜志,組織一個編委會,由郭沫若做召集人,具體工作指定我和尹達負責。陳伯達這時對我和尹達說:辦刊物必須“百家爭鳴”。以前有軍閥、財閥、學閥,你們辦刊物不要當“雜志閥”。什么叫“雜志閥”?就是只發(fā)表與自己觀點相同的文章,不發(fā)表觀點不同的文章。那不好。要“百家爭鳴”,這是一個方針問題,刊物要照這個方針去辦。但有兩點,陳伯達沒有明白地講:一、這次開的會是否就是歷史研究委員會的集會?二、“百家爭鳴”方針是黨中央的意見,還是他個人的意見?會上誰也沒有對這兩點提出詢問?!稓v史研究》發(fā)刊詞是郭老(郭沫若)親自寫的。我和尹達在郭老家里就寫些什么內(nèi)容作過討論,沒有提出陳伯達的講話,發(fā)刊詞里自然也沒有“百家爭鳴”的話。知道這個方針是毛澤東同志為創(chuàng)辦《歷史研究》提出的,我記得那是在兩年多以后的1956年1月中央召開的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瞪趹讶侍门e行的大會上發(fā)言,回顧那幾年的思想理論工作。其中舉的一個事實,是說陳伯達提出了“百家爭鳴”問題。坐在附近的陳伯達很快遞上一個條子,康生照念了。內(nèi)容是:“百家爭鳴”不是我提出的,是中國科學院辦歷史刊物,我向毛主席請示時,毛主席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