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朝的教訓(3)

雍正反腐啟示錄 作者:烽火無煙


官場的腐敗只是淺層次的,整個國家機構和制度的腐敗才是真正要命的。吳思在《血酬定律》中提出了一個“抽水管子”的貪腐理論,他把國家的財政收入比喻為大海,把各類財政來源比喻為大大小小的河川渠道,而這些只是“明流”,也就是表面上看得見的財政流動。除此之外還有“潛流”,就是地下陰溝里面的河道,是無法從表面上看到的,如果想獲得“潛流”中的財富,就必須用“抽水”的辦法來獲取。

劉瑾在五年的時間里竟然能獲得如此巨大的財富,如果只是一般意義上的貪污手段,也就是說,單單靠“明流”是絕對辦不到的。因此,劉瑾用“抽水”的辦法,把“抽水管子”深入到各種“潛流”之中,以此來獲取巨額的財富,只要這條“抽水管子”足夠長,就沒有他獲取不到的財富。

事實確是如此,劉瑾在索賄上可謂不遺余力,只要某個人不遂自己的意,劉瑾就會變著法兒地收拾對方,直到對方“花錢消災”。這就是劉瑾貪腐的“抽水”辦法。把自己的“抽水管子”插向了漕運、鹽政、科舉、賦稅、屯田等各個方面,可謂無孔不入,其貪婪的魔爪幾乎無處不在。

看完劉瑾的例子,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朝臣的例子,這個例子就是嚴嵩。王世貞在《弇州史料后集》中說,明代籍沒權貴,“其富無過于振、瑾、彬、寧、嵩、保六家”。這里的“六家”分別指王振、劉瑾、江彬、錢寧、嚴嵩、馮保。這其中的嚴嵩,是嘉靖朝最重要的一位內(nèi)閣首輔大臣。論起斂財手段,比劉瑾有過之而無不及。

嚴嵩雖然奸詐,但是個聰明人,他自己并沒多大的本事,僅僅是因為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懂得如何討好和獻媚于皇帝,才得以在大明官場上平步青云。嚴嵩專政二十年,賣官鬻爵、侵占田畝、大肆收受賄賂,他的兒子嚴世藩更是囂張跋扈、貪婪無度,為嚴嵩搜刮了無數(shù)的財富。

嚴嵩最后被抄家時,查抄出黃金一萬三千一百七十余兩,各種金器一萬三千二百三十余兩,各種金首飾六千五百五十余兩,凈金、金器、金首飾共重三萬二千九百六十余兩。除此之外,被查抄出的古玩字畫更是不計其數(shù),其價值難以估量。后來,人們還根據(jù)嚴嵩被查沒的家產(chǎn)清單,整理出一本厚厚的書——《天水冰山錄》(取“太陽一出冰山落”之意),字數(shù)多達六萬,由此可見嚴嵩所貪財富之巨,就連清代學者趙翼也感慨“實自古權奸所未有”。

一個劉瑾,一個嚴嵩,一個宦官,一個朝臣,他們不僅僅是明朝歷史上的頭號巨貪,就是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也是貪官中的“佼佼者”。

事實上,這種腐敗在明朝官場幾乎是“塌方式”的,幾乎是無官不貪。比如,將嚴嵩扳倒的內(nèi)閣首輔徐階,他在歷史上的名聲并不壞,清初學者錢謙益對他就頗多贊譽,而且徐階還是張居正的老師,但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權勢熏天之時,也在老家松江府侵占了十八萬畝田地,而這些田地是松江府全部田畝的一半還多。

當然,明朝官員貪腐成風,并不僅僅是政治制度的松動造成的,更直接的原因還與皇帝本人的行為有關。《明史·食貨志》記載:“世宗中年,邊供費繁,加以土木、禱祀,月無虛日,帑藏匱竭。司農(nóng)百計生財,甚至變賣寺田,收贖軍罪,猶不能給?!笨梢?,從嘉靖(世宗)中期開始,明朝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嚴重的財政危機,國家財政常常處于入不敷出的境地。至于原因,《明史》也說得很明白,一方面是邊境軍費開支很大,另一方面則是嘉靖皇帝的大興土木和鋪張浪費。

嘉靖皇帝之后的隆慶皇帝,同樣是一個聲色犬馬之徒。比如,隆慶某天突然想吃果餅,御膳監(jiān)便準備了價值上千兩的食材作料;他偶爾想吃驢腸,御膳監(jiān)便一天殺一頭驢。有什么樣的皇帝,就有什么樣的大臣,所謂上行下效,一股奢靡腐敗之風由此席卷了整個大明朝。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