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譚鑫培、楊小樓這二位大師,是對我影響最深最大的,雖然我是旦行,他們是生行,可是我從他們二位身上學到的東西最多最重要。他們二位所演的戲,我感覺很難指出哪一點最好,因為他們從來是演某一出戲就給人以完整的精彩的一出戲,一個完整的感染力極強的人物形象。譬如楊先生的《長坂坡》,在那些年當中變更是很大的,可是當時的人看了沒有感覺這場怎么改的,哪一點怎么從前沒有,哪幾句唱為什么不唱,這些感覺通通沒有,只覺得更好了。又譬如《安天會》的孫悟空,他是向張淇林先生學的。有一次人民代表載濤先生和我說:“我的《安天會》也是跟張先生學的,小樓剛演這出戲時便一手一式和我學的一樣,幾年之后人家化開了就不一樣了,譬如頭場〔醉花陰〕‘前呼后擁威風好,擺頭踏,聲名不小,穿一件蟒羅袍,戴一頂金唐帽,玉帶圍腰……’這幾句都是走著的身段?!駧@一句是端著玉帶先左后右換腳,向左右兩望。小樓在‘蟒羅袍’身段完了之后,撩袍的手不撒開,一個大轉(zhuǎn)身,盤腿落在椅子上,來個盤腿坐相,唱完這句又跳下來,唱‘壽永享爵祿豐高’,真好看。他這類的變動還不少,可是對于張先生原來的好處一點也沒有丟?!蔽艺J為楊先生的孫悟空正是這類動作上表現(xiàn)他是神又是猴王。明代大文學家吳承恩筆下創(chuàng)造的孫悟空形象經(jīng)過若干演員在舞臺上積累的經(jīng)驗被他繼承發(fā)展就更鮮明了。如《安天會》、《水簾洞》的孫悟空這種角色在楊先生以后,看得過去的還有幾個人,不過距離楊先生的水平那就有天淵之別了。
還有楊先生演《夜奔》的林沖,《五人義》的周文元,《三擋》的秦瓊,都比文學作品上的人物更集中更提高,當我們閱讀文字上提到這些英雄人物時,自然而然在眼中出現(xiàn)的形象就是楊小樓,而不是別的形象。如果沒有看過楊的戲,聽我這樣說也許誤解為楊雖然演武生大概在臺上仗著唱念做取勝,武功也許平常。蓋叫天和我說過:“我年輕時在上海,當楊老板第一次到上海,我們武行都以為他就是好嗓子好扮相,可是腰腿功夫不見得比我強,要講‘翻’,大概比不過我。頭一天打泡戲《青石山》,我的大馬童,錢先生周倉,他們兩人那一場〔四邊靜〕曲牌中的‘身段’,那份好看是我想得到的,驚人的是和九尾狐打的那套,一繞,兩繞,三繞踢九尾狐的‘搶背’(搶背,在這里是指關(guān)平以刀攢繞九尾狐的刀頭,然后把九尾狐踢倒。)這一踢的時候,他自己的靠旗都掃著臺毯了,就這一下子后臺武行全服了。他跟遲三哥、傅小爺(即遲月亭、傅小山)演《水簾洞》鬧海那一場,在曲子里的跟斗翻的那份漂亮,落地那份輕,簡直像貓似的,我是真服了。后來我們拜了把兄弟,還有俞五哥(俞振庭)?!币陨w叫天前后不同的概念正說明了沒看過楊小樓,就不容易理解別人所說楊表演藝術(shù)的精湛程度。在我的心目中譚鑫培、楊小樓的藝術(shù)境界,我自己沒有適當?shù)脑拋碚f,我借用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里面的話,我覺得更恰當些。他說:“顧愷之之跡,緊勁聯(lián)綿循環(huán)超忽,調(diào)格逸易,風趨電疾,意在筆先,畫盡意在?!弊T、楊二位的戲確實到了這個份,我認為譚、楊的表演顯示著中國戲曲表演體系,譚鑫培、楊小樓的名字就代表著中國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