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知道胡適是否作了回復(fù)。然而,可以確定的是,這家出版公司終究沒有出版胡適的《先秦名學(xué)史》。這件事,胡適的反應(yīng)實屬蹊蹺。出版社的契約都送上門來了,他卻置之不理。到底是胡適覺得英國版不宜遽出呢,還是出版公司最后打了退堂鼓呢?除非有新的資料出現(xiàn),此事暫時成謎。
胡適當(dāng)了十年的“假”博士,這是否違反了他自己對韋蓮司所說的原則:“名符其實,而不是徒擁虛名。”當(dāng)然,所謂“名符其實”,也不是完全不能“通融”的。胡適在康奈爾大學(xué)的時候,美國同學(xué)給他的綽號就是“博士”(Doc.)。換句話說,胡適在大學(xué)時代就已經(jīng)被封為“博士”了??梢哉f,不是“博士”之前,他就是半個博士了。他在哥倫比亞大學(xué)考完博士資格考試以后,就是“準”博士了。從“半”博士,到“準”博士,再到“假”博士,其間隔幾希矣。愛護胡適的人甚至可以說胡適已有博士之“實”,只是“實”至“名”還未歸而已。
其實,這些都不重要。重點是,胡適不能不好名。一個要爭奪、鞏固、擴張文化霸權(quán)的人,想要不好名都不行,這是因為“名聲”就是他的文化資本。沒有這個資本,不要說文化霸權(quán),他連巴結(jié)文化霸權(quán)的門兒都沒有。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胡適好名,硬著頭皮冒充了十年的“假”博士,他可以無奈地說:為了文化霸業(yè),“予不得已也!”
不管胡適是不是為了文化霸業(yè)而不得不好名,不得不求名,他處理“中國今日的十二大人物”票選活動的高明手法,就可以令人嘆為觀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