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謇:天地之大德曰生(3)

世道與人心 作者:余世存


但中年成功的張謇已經看淡功名。他登上了科舉制度的金字塔頂,本可以攀爬官僚體系那座更高也更為顯赫的山峰。翰林院地居清要,三年后經過考校評定等次,或以編修檢討留院,或以主事分各部盡先任職,或以知縣由吏部以實缺選用,然后再一步一步攀高,直至封疆大吏或朝廷重臣。他奪魁之后,有同窗好友在南通建造一亭,取名“果然亭”,寓意功夫不負有心人,功名果然到手。張謇親自改為“適然亭”,并手書一副楹聯(lián):“世間科舉與風漢,檻外云山是故人?!彼匀挥酗L云之志,機敏之才。據(jù)說有一次他陪伴太后,雪霽天晴,后宮缸口有一圈殘雪,慈禧出了一道上聯(lián)“雪落缸口,天賜一條玉帶”,張謇隨即應對“虹出海外,地涌半副金環(huán)”,慈禧大為高興。但他的觀念已經跟一般的學而優(yōu)則仕的士紳大為不同了。有一次,張謇隨同文武官員迎候慈禧太后回宮,當時狂風呼嘯,大雨傾盆,許多白發(fā)蒼蒼的老臣跪迎道路兩側,積水盈膝,全身匍匐。長長的儀仗隊吆五喝六地走過來,慈禧太后坐在后面的轎子里,連轎簾也沒掀,不理會眾臣,就晃晃悠悠地過去了。這跟當代的官僚體制異質同構,官大一級壓死人,上級面前媚態(tài)盡現(xiàn),在飯桌上、會議室里,言談舉止間總是合謀出一種為主子鞠躬盡瘁的氛圍。據(jù)說這件事對張謇刺激很大:堂堂七尺男兒,連條蟲都不如,有志氣的人能做這種官嗎?他因此產生了回鄉(xiāng)之念。

不久,張謇接到父親病危的電報告假回家,當他趕到家中,父親已經去世。他以未能親奉老人歸天為終生憾事,直至七十歲修訂《年譜》時還說:“一第之名,何補百年之恨;慰親之望,何如侍親之終?!卑凑諔T例,他得為父喪守籍三年,這也正好讓他擺脫朝廷內的派系斗爭。回籍的第二年,即1895年4月,甲午戰(zhàn)爭失敗的大清帝國派李鴻章為代表,在日本馬關春帆樓簽訂了《馬關條約》,使中國的主權進一步喪失?!八娜f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張謇丁憂在家,“既成進士而父見背,不及視含殮,茹為大痛,國事亦大墜落,遂一意斬斷仕進!”

1895年成為當時中國國士們的選擇之年。簡在帝心的康有為選擇了變法,上書無望的孫中山選擇了革命,張謇以狀元之身選擇了實業(yè)。他們都要為時代注入活力,康有為和孫中山的選擇是做中國歷史的操盤手,“彼可取而代之”,張謇卻在傍近實權人物的經歷中知道如何經營實業(yè),大丈夫當如是,靠實力說話,實業(yè)救國。傳統(tǒng)士紳一向輕視商人、實業(yè),直到今天,儒生、儒家思想能否與現(xiàn)代商業(yè)精神并行不悖仍有爭議,但在現(xiàn)代轉型的中國歷史上,一些中國人卻成為力行者。張謇由儒入商,成為儒行商界的時代人物。為了“開風氣而保利權”,實力派人物、兩江總督張之洞正式札委張謇經理通海一帶商務,要求他招集商股,在通州興辦紗廠。張謇躊躇思索多日,認定“中國須振興實業(yè),其責任須在士大夫”,慨然應允。他為此辭官并屢召不應,“吾通因世界之趨勢,知文化必先教育,教育必先實業(yè)?!?/p>

張謇創(chuàng)辦了中國人自己的紡織廠──大生紗廠,大生的寓意是:“通商惠工,江海之大;長財飭力,土地所生。”那是儒生們服膺的一句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睆堝赖慕忉屖牵骸耙磺姓渭皩W問,最低的期望,是要使大多數(shù)的老百姓能得到最低水平線上的生活?!彼J為富國強民的基礎是農業(yè),根本是工業(yè)。工業(yè)中又可分為“至柔至剛”(或曰“至黑至白”)兩類:至剛至黑的是鋼鐵,至柔至白的是紡織,這就是他所謂的“棉鐵主義”。張之洞發(fā)展了鋼鐵業(yè),他則要從紡織業(yè)入手,營造獨立的近代民族經濟體系,進而參入全球范圍的“文明競爭”。從1899年開車紡紗至1913年,大生紗廠共獲凈利約五百四十萬兩白銀,發(fā)展成為擁有資本二百萬兩和六萬七千紗錠的大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