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森林就有風,北風聽起來和吹風機的風不同。如果沒有人在旁聊天、沒有交談,就能在北風吹來時,停下腳步,好好將它聽個清楚。即使是一座靜謐的森林,只要一點點風,就會有持續(xù)的壓抑聲響。在疾風尚未抵達前,低垂的針葉樹枝間已有風的呼嘯,不斷宣告自己的到來。增強,減弱,靜止。然后又從頭開始。
總是喜歡獨自出門的德國詩人艾辛朵夫(Joseph von Eichendorff),十九世紀初在他那首著名的《月夜》(Moonlit Night)中如此描寫:
風行原野,
穗蕩柔波,
樹語呢喃,
夜靜星澄。
奧地利小說家及劇作家彼得·漢克(Peter Handke),認為走路是對抗憂郁的萬靈丹,而這是他從親身體驗中獲得的認知。
從1987年11月至1990年7月,他幾乎是一個人游走世界,經常是徒步帶著輕便的行囊,背包里最重的東西是書。沿途中,他不斷產生新的推論和決定,還有新的書。在2005年出版的游記《昨日,在途中》(Travelling Yesterday)里,這個獨行者描述了他的旅行和感受:“……現在,我坐在這座有如城堡的小花園已經長達兩個鐘頭,就在最里面、最后一棵樹旁。我覺得自己愈來愈純凈……獨自坐著、觀看、思索、回顧及前瞻,透著喜悅、寧靜、滲透、虛弱,一如我的理想……”
快樂的寂寞者懂得等待,就像你必須靜靜的,也許垂著手或拿著好吃的食物,除了等待,什么也不做,讓害羞的小孩、膽怯的狗或驚惶的麻雀慢慢接近你。這種淡然的等候,是和世界達到和諧的一個好基礎。
在獨行及休息時,人會感覺欲望的消逝是一種愿望或義務,在那時人會變得較空虛、較虛弱,就如同彼得·漢克所寫。一種沒有任何東西能使之腐爛的純凈,為最微弱的風開啟了毛孔,神經末梢已豎起,感官的接受力愈來愈強。
心對任何要求都敞開了大門?,F在,世界可以進入了。世界會朝無邪、清醒且善感的獨行者急奔而去,伴隨著飛揚的旗幟和如雷的聲響。當下和現實會帶著強烈深刻的本我,沖向獨行者,這會讓獨行者感到美好、有生氣、感覺舒服。所以,寂寞的人,站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