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文物展時,總搞不懂:“那些個罐罐是做什么的?裝米、裝油都不合適?!遍L大了之后才知道,那些看起來精美但在實際生活中派不上用場的東西,是禮器,用在祭祀時,專門承載先人們虔誠而虛渺的希望,將它們和柴米油鹽拉近關系,其實是在犯焚琴煮鶴之忌。
小時候也很少吃到生日蛋糕,有一次別人送了一個,為此還開了個生日會,蛋糕上面插著的蠟燭,居然被一同過生日的孩子吃了。他沒見過蛋糕,更不知道這種造型夸張的蛋糕包含的是祝愿,而那些五彩繽紛的蠟燭,僅僅是承載祝愿的……
祝愿乃至夢想之所以美好、誘人,就是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遠離了現實,不是近在咫尺、唾手可得的東西,包括身體。人們追求的“絕對健康”和“長命百歲”,在某種意義上都等同于那些插在蛋糕上的蠟燭、擺在菜品邊的蘿卜花,只可以遠觀和心儀,其實不能吃。
明代李時珍寫的《本草綱目》,是現代人保健用藥的依據,其中很多藥后注解,為人們健康、年輕的夢想提供著證據,比如“久服令人白”“令人長生不老”……有如此注釋的藥物于是被賦予了神奇的功效,
比如山藥、蓮子、枸杞子,價格得以一漲再漲。事實上,那些注釋不過是古人留給后人的一個許諾甚至是“圈套”而已,可以看得見,但摸不著,為的就是鞭策你一生都為了追求“肥白”“不老”,而“久服”對健康有益的東西,這才是先人的目的,而這,也就是夢想的價值,信仰的張力。
惜命的現代人更像那個吃掉了蠟燭的傻孩子,把健康的夢想當真了不說,還玷污了夢想的原本含義,因為他們將生命的許諾變成了貪生的依據,貪生就要怕死,怕死就會變形地去尋找“長生之計”,與古代的煉丹之術一無二致,而這,就是各類“大師”在現今層出不窮的根基。
我見過很多深明醫(yī)理卻未能長壽者,他們的日常生活猶如實驗室操作一樣精細:廚房里有天平,專門測量每日的油鹽用量;冰箱上有“貼士”,每天警示新道聽來的“食物生克”;桌上有嚴格的“服藥時間表”,任何醫(yī)囑的執(zhí)行都是雷打不動的……但卻未能逃過病痛之災,無他,他們對生命的貪念終日沉浮于腦海,銘記于心,無異于一個自制的“緊箍咒”,咒語之下的生命早就失去了生機。這也是為什么,有個四川的肺癌女孩子,得知患癌后放縱自己去抽煙喝酒,之后居然癌癥全無了,原因之一是她甩掉了貪生的“緊箍咒”,也沒有把不死的祈愿供奉于蠟燭之前,自然更不會犯吃掉蠟燭的滑稽和貪婪。
九九歸醫(yī):營養(yǎng)鐵律——什么都吃,什么都不多吃
錄電視節(jié)目的時候,經常碰到搞營養(yǎng)的葛可佑老先生,他是中國營養(yǎng)學會的理事長。我問過他:“搞了一輩子營養(yǎng),平時有什么講究么?”老先生想了想告訴我:“營養(yǎng)真沒什么神秘的,吃個東西也沒那么難。”至于他自己,更沒任何忌口,只有一個準則:“什么都吃,什么都不多吃?!备鹄舷壬呀浤杲耸?,但每次錄節(jié)目,都是他自己開個白色的小“歐寶”,等節(jié)目開錄的時候,就拿出IPAD一個人上網,健康又年輕。
其實,“什么都吃,什么都不多吃”中,包含了兩個重要觀念,“什么都不多吃”,體現了科學理性有節(jié)制,不放縱自己;“什么都吃”,除了體現營養(yǎng)學重視的食物多樣性,更重要的是體現了老先生的豁達、放松,不糾結于任何事物,不與生死較勁,而這,可能比營養(yǎng)學對健康有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