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后來者居上:東方能量獲?。?1)

文明的度量 作者:(美)伊恩·莫里斯


漢帝國與羅馬帝國(公元前200~公元200年)

古代中國在漢朝時期[公元前20 ~公元220年,通常被劃分為西漢/前漢時期(公元前206 ~公元9年)、王莽改制時期(公元9~23年,也稱為“新朝”)和東漢/后漢時期(公元23~220年)]是個龐大而復雜的農業(yè)帝國,在很多方面都堪與同時代的羅馬帝國相媲美。然而直到最近才開始有人將羅馬帝國與漢帝國進行系統(tǒng)性的比較,而我們當前迫切需要考古證據的全面比較,如能以量化的形式更好。除非有這樣的比較結果可供利用,否則這部分的估計必然是非常印象化的。

最普通的對漢朝經濟的研究結果,幾乎沒有提供什么統(tǒng)計數字,但文獻資料和對漢朝考古證據的定性分析,的確使嘗試性的計算變得可行。漢朝最發(fā)達的農業(yè)在中國北方,特別是中原地區(qū),但似乎明顯不及當時最高產的羅馬帝國先進。文獻資料和考古發(fā)現都顯示,公元前1世紀時,中國即使最成熟的鐵器加工業(yè)都無法與羅馬帝國相比,而且在公元前第1個千年中,鐵器只是非常緩慢地在中國農業(yè)中得到推廣。公元前200年時,青銅工具、木制工具,甚至骨制工具和貝殼制工具,都比鐵制工具要常見。關于犁的考古證據是有爭議的,金屬頭的犁似乎到東漢時才得到普及。大規(guī)模使用犁牛和用磚襯井進行灌溉,似乎也是東漢而不是西漢的特色。文學作品也描述了一系列漢代出現的耕作方式改進,起始于公元前100年左右趙國的“輪作法”,但這些改進方法到底在多大范圍內實施了,就不得而知了。很多最高產的技術和機械,也許只局限于東漢的精英階層使用。

給人形成的印象是漢朝的農業(yè)生產力不及羅馬帝國,尤其不及尼羅河谷的灌溉農業(yè)發(fā)達。這也許不僅是印象。生產力在公元前200~公元100年之間肯定是增長了。賈思勰寫于6世紀30年代的《齊民要術》一書,也表明農業(yè)技術(特別是水稻種植技術)即使在農業(yè)組織和基礎設施遭到破壞的情況下也不斷改善。許倬云搜集的文獻資料表明,漢代農業(yè)是高度成熟的,但仍不及賈思勰時代的中國農業(yè)發(fā)達,也許也不及羅馬帝國的農業(yè)發(fā)達。對漢代和羅馬帝國成人身材的骨骼證據和營養(yǎng)的穩(wěn)定同位素分析進行系統(tǒng)性的比較,將是極有助益的。

似乎沒有任何全面的考古出土物目錄,可供我們對羅馬帝國和漢帝國定居點遺址的物質產品的豐富程度直接進行比較。對公元11年因黃河泛濫被淹沒的一個村莊三楊莊新近的發(fā)掘記錄的全面出版,將尤其富有價值。該村發(fā)現后,立刻被冠以“亞洲的龐貝”的稱號。遺跡保存非常完好,考古學家們甚至發(fā)現了村民們在泥濘的田地中逃跑時留下的腳印。不大引人注目但卻更具價值的是,至今可查閱的簡要報告中描述的有著黏土屋頂的磚砌房屋,簡直就像是稍小版本的同時代的羅馬房屋。村民們的農具配備得很好,很多都是鐵制的。從留存下來的黏土模型和布局證據判斷,漢代城市里的房屋無疑是非常精美的,但總體的考古記錄顯示,中國的城市比羅馬面積要小,結構也比較潦草。

文學作品中有大規(guī)模鐵生產的描述。新近在朝鮮的發(fā)掘也發(fā)現了建于公元2世紀的令人驚嘆的煉鐵設施。沙伊德爾提出,羅馬的貨幣供應大致是漢帝國的兩倍,羅馬最大財富值也是漢朝最大財富值的兩倍。這些統(tǒng)計數字也許與人均能量獲取水平只有松散的關聯,但驗證了人們認為西方古代時期能量獲取水平高于東方的印象。漢代的能量獲取水平似乎也低于宋代。至少從已公開的漢代考古證據來看,沒有任何成就堪與宋代的煤鐵使用、道路建設、技術革新、金融工具或者遠程貿易水平相比。不過,與草原游牧部落和東南亞間的貿易在漢代的確有迅猛增長,而且如我在《西方將主宰多久》一書中所提到的,到公元2世紀時,漢帝國與羅馬帝國之間可能存在直接的貿易接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