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假如帝王能夠適時換換“腦筋”(1)

傾覆與重構: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大起底 作者:顧伯沖


第十三章

假如歷史可以重演  

過去的已經消逝,再也不可能為我們提供機會重演一番。歷史的腳步是永遠不會停止的,正如孔子所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但是,歷史似可想象、似可假設,沿著歷史老人留在石巖上的腳印來追尋。

在時間的維度里,在歷史發(fā)展的關頭,按照我們現代的理念去設想當時情形、當時的結果,那么后面的路會出現什么樣的局面呢?對現在的人們來說,可以開啟無限的想象空間,讓歷史變成撩撥人心的童話。

當然,我們不應要求古人應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而要問古人能做什么。我們不能以現代人類所達到的文明去苛求古人,更不能以現在人類的認識作為標桿去評價歷史。

中國農民起義的歷史既是科學又不是科學,它更傾向于解釋學,在“假如”中能夠拓寬自己的視野。也許,歷史上的許多瞬間真的按我們“假如”的情況出現,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也許不會出現了,至少不會爆發(fā)得那么多,或者中國式的農民起義的故事就沒有那么豐富多彩。

帝王如果能這樣

中國綿延幾千年的專制王朝呈馬鞍形的起伏不定,統(tǒng)治時間有長有短,執(zhí)政期間有暴有仁,有時殘暴恐怖,有時相對開明,有時動蕩不安,有時相對穩(wěn)定,不能說與統(tǒng)治者施政理念沒有關系。

假如帝王能夠適時換換“腦筋”

古人有云:“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是治理大國就像烹調美味的小菜一樣。通俗一點說,治大國就好像烹調小魚,油鹽醬醋料要恰到好處,不能過頭,也不能偷工減料。

面對蕓蕓眾生,政府治國理政要講求策略,使治理者和被治理者兩相歡洽。其中一種是剛性的,上升到理論上講,就是依法治國;另一種是柔性的,用現在政治家的話說,則是以德治國。這兩種方略并不是對立的,應當融會貫通地使用,只是根據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任務、不同的對象,需要不斷地調整側重點,切不能死抱住一棵大樹,一個弄堂走到底。這也就是適時地換換“腦筋”。要不然,容易走極端,隨之各種問題就會發(fā)酵、膨脹,直至總爆發(f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