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術上沒有靈活機動
農民起義軍在發(fā)展勢頭良好的情況下,往往違背“先勝而后求戰(zhàn)”的古老兵法,直接與強軍進行接觸進行戰(zhàn)略決戰(zhàn),這是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最容易犯的錯誤。
人求勝欲最強的時候,恰是最不冷靜的時候;對別人進攻最強的時候,正是防守最弱的時候。
黃巾軍缺乏有戰(zhàn)略頭腦的軍事領袖人物,其起義計劃的制訂極不完備,起義后各地起義軍沒有迅速地集結起來,而是分散在各地孤立行動,甚至不進行相互支援配合,終于被官軍各個擊破。此外,起義軍首領缺乏軍事指揮才能,張角、張梁、張寶等個個都只知固守一城一池,或者硬打硬拼,被官軍偷襲。其他將領如張曼成、趙弘等只知固守一城一池,不懂得運用靈活的戰(zhàn)術。而張角遇到的對手如盧植、皇甫嵩、朱俊、曹操等都是深諳兵法、久歷沙場的。碰上這些“克星”,張角等不懂得靈活對付,往往“一根筋”下達死攻、死守的命令,帶來的結果只是橫尸遍野、冤魂哀鳴。
應該說,歷史給予了很多農民起義軍很好的機會,可是他們因自我的短板而找不到北,沒有把握住機遇,任機會像泥鰍一樣溜了過去。將領的性格就是起義軍的性格,將領的命運就是起義軍的命運,歷史的細節(jié)從來就是如合符節(jié),分毫不差。
更為搞笑的是,一些農民起義軍把《三國演義》、《水滸傳》、《封神演義》和《西游記》中的一些人物作為自己的“守護神”。他們常常把取勝的希望寄托于能掐會算的姜子牙、諸葛亮,或者“撒豆成兵”的張?zhí)鞄?,甚至齊天大圣身上,故而在作戰(zhàn)中出現了一些怪異的戰(zhàn)術。義和團一直宣稱自己的拳術有“降神附體”、“刀槍不入”的本事,對付洋人的火炮,只要“大師兄”施展一下“畫符念咒”,那些洋人的槍炮就會成了“燒火條”。這些“牛皮”作為鼓勁的口號在戰(zhàn)前動員吹吹還行,但他們自己心里一定要清楚,真靠這些玩意是不管用的。而義和團假戲真唱,讓許多“團員”白白地去送死了。
起義領袖雖然給自己封了這個王、那個王的,但仍然擺脫不了兵痞氣十足的大農民的底子!當起義隊伍發(fā)展壯大之后,他們在文化知識和政治斗爭經驗上的不足就暴露得更為明顯。他們的普遍愿望還停留在分得土地上,不可能有更高的認識。所有的這一切,決定了農民在暴動起義時大多還是采取粗線條式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