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節(jié) 共同富裕的所有制思考——共有制(5)

解放土地:新一輪土地改革 作者:蒲堅


共有制具有開放的兼容性。在傳統(tǒng)公有制模式下,無論是國家所有制還是集體所有制,都是封閉的、排他性的。這就在某種程度上損害了合理的私人利益,從而影響勞動者的積極性。但是,在共有制下,多種不同性質、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的所有者主體和占有關系共生于一個經濟共同體之中,互惠互利,共同發(fā)展,因而它具有兼容性。當然,無論如何兼容,從總體上說,都是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存在和發(fā)展的,其趨勢是在互利互惠、共同發(fā)展中使社會主義經濟不斷繁榮和發(fā)展壯大。

共有制具有靈活廣泛的適用性。在傳統(tǒng)公有制模式下,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形式由于單一、封閉和排他性,在通常情況下往往處于穩(wěn)定不變的狀態(tài),缺乏靈活性,難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情況。如果根據市場變化進行調整和改革,如全局性的小集體向大集體、小公有制向大公有制過渡,集體所有制向國家所有制過渡,就會脫離生產力的發(fā)展和千差萬別的國情,更趨于單一化和集中化,結果靈活性和適應性就更小了。共有制由于在內部關系上的主體的多元性、多層次性、各種兼容關系的兼容性和非排他性,以及形式上的多樣性,決定了共有制具有充分的靈活性和廣泛的適應性。

根據共有制的以上特征分析,可以這樣理解共有制:共有制是包括公有制在內的多種經濟成分同時存在的所有制,是對公有制模式的一種積極揚棄;從生產資料共同占有的性質來看,共有制并沒有改變公有制的本質,它是將生產資料交付給全體共有者共同占有,人人是股東,人人是主人,共同經營,企業(yè)利益直接關系個人利益,能有效克服私有私營和國有國營的弱點。

二、共有制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實踐的歸一性

在解放社會生產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不同歷史時期,我黨先后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三個代表”為首的“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和“全面、可持續(xù)的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導思想,形成了與時俱新的思想脈絡和繼承與發(fā)展并舉的理論體系。作者認為,把上述理論與思想放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進行邏輯一貫和歸一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我們所涉及的人、科學、技術、生產力的概念具有以下含義:人是肉體與精神的完美結合,具有物質性、社會性和知識性三個基本屬性,其本質是知識性,現實性是社會關系的總和??茖W是完備的邏輯一貫的認知人類實踐的知識體系。技術是科學質化為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手段和方法的總和。生產力是主觀通過實踐對客觀的改造能力,是主體知識性的外化和異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