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收斂掩藏反而更動人(1)

想樂:聆聽音符背后的美麗心靈 作者:楊照


收斂掩藏反而更動人

勃拉姆斯:D大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Op.77

Brahms: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77  

大鋼琴家也是大指揮家馮·比洛,評論勃拉姆斯一生唯一寫過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說:“與其說這是為小提琴寫的曲子,不如說是為了反對小提琴才寫的曲子。”小提琴大師維尼奧夫斯基看著勃拉姆斯的樂譜,直接搖搖頭說:“這是沒辦法演奏的曲子?!?/p>

另一位小提琴大師薩拉沙泰更刻薄,他拒絕演出勃拉姆斯小提琴協(xié)奏曲,理由是:“我沒辦法拎著小提琴站在臺上,聽雙簧管吹奏出整首曲子僅有的一段旋律?!?/p>

薩拉沙泰的惡毒批評,指向這首曲子兩項醒目的特色:第一,前面兩個樂章在小提琴獨奏出現(xiàn)前,有長段的樂團前導;第二,小提琴演奏的部分,需要高超的技巧,卻少有浪漫動人的旋律。

薩拉沙泰反對這首曲子的理由,一半來自他對音樂的基本主張,和勃拉姆斯大不相同,另一半恐怕是來自個人恩怨吧!

馮·比洛、維尼奧夫斯基和薩拉沙泰,同屬當時熱門的浪漫派,他們對前一個時代的古典主義形式大感不耐。浪漫主義源自極端的個人主義,所以浪漫主義感染到音樂,就主張音樂要有強烈的個人情緒,還要能沖擊聽眾,激發(fā)出聽眾的高度情緒反應(yīng)。基本上,在浪漫主義的想象中,音樂家既是英雄也是特技表演者,讓聽眾嘆服,讓聽眾崇拜。

這樣的浪漫派,當然不能忍受獨奏家枯站等樂團表現(xiàn)。浪漫派大大改造了協(xié)奏曲的慣例,他們不只把所有激情表現(xiàn)留給獨奏家,而且大幅縮減只有樂團表現(xiàn)、沒有獨奏家參與的總奏段落。許多浪漫樂派的協(xié)奏曲,獨奏樂器從第一個音就進來,甚至還有像圣桑的大提琴協(xié)奏曲那樣,獨奏大提琴從頭拉到尾,完全不休息。

浪漫主義發(fā)展到最高峰時,只剩下極少數(shù)幾位音樂家,還在延續(xù)古典主義的形式與樂風。勃拉姆斯是其中一個。勃拉姆斯個人內(nèi)在擁有極其豐沛的感情,但他從來沒有習慣用浪漫主義時代流行的手法,夸張、戲劇性地表達自己的感情。他永遠帶著壓抑沉郁,收斂地整理自己的感情,只讓一點靈光,如冰山尖端般呈露在他的音樂中。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