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對楊度的轉變表示贊賞,歡迎他參加國民黨從事革命工作,并為此特別電告黨內干部:“此番傾心來歸,志堅金石,幸勿以往事見疑”。說明孫中山是表示愿意接納楊度為國民黨黨員的。由于當時的國民黨正處于改組階段,著手整頓清除一些毫無革命熱情的投機官僚、政客出黨。楊度作為“帝制禍首”給國人的余悸未消,如不對過去的錯誤作公開懺悔,難免對國民黨產生不好的影響,因此孫中山在歡迎楊度加入國民黨的同時,提出了一個附加條件,要求楊度對“籌安會”的事情做一個公開的懺悔。楊度一向是從善而不能遷善,知過而難于改過的人,再加上一股書生氣的執(zhí)拗,使他很少有過“低頭”的表示,要他作出公開的懺悔更是不可能的。這件事讓他碰了一個釘子,弄得他很不痛快,終究未能加入國民黨。
1922年,陳炯明在廣州發(fā)動“叛亂”,逼迫總統(tǒng)孫中山下臺,在李大釗和孫中山的授意下,楊度去保定,通過夏壽田游說曹錕不派吳佩孚率部支援陳炯明,達到了支持孫中山從容平息陳炯明叛變的目的,幫助孫中山度過政治危機。孫說:“楊度可人,能履行政治家諾言”。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病逝于北京,楊度深為痛,呈送上一副挽聯(lián):
英雄作事無他,只堅忍心,能全世界能全我;
自古成功有幾,正瘡痍目,半哭蒼生半哭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