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飄萍生性厚道,結(jié)交廣泛,三教九流,無所不能,尤其在北洋軍閥首領(lǐng)曹錕以賄選手段奪得總統(tǒng),北京政府完全被反動軍閥曹錕、吳佩孚掌控,全國革命形勢陷入低迷期間,這時的邵飄萍覺得一個文弱書生力量有限,不可能戰(zhàn)勝惡勢力,所以經(jīng)常留意政局,渴望與軍界進步人士的聯(lián)合,文武兼容,以實現(xiàn)救國救民的偉大理想。馮玉祥、郭松齡在北洋軍人中比較進步,因此,邵飄萍極力找機會與他們接近,最終,雙方結(jié)下了深厚友誼。
馮玉祥在北洋軍人中,性格倔強,痛恨政府的腐敗無能,立志要救國救民,因此在軍閥中受到排擠、猜忌和壓制。1922年10月31日,吳佩孚將馮玉祥由河南督軍調(diào)任陸軍檢閱使,駐扎京郊南苑。馮玉祥深知其中的奧妙,一方面不動聲色,大智若愚,大練精兵;一方面留心物色合作人才,以圖他日登山再起。邵飄萍就是他選擇的一個對象。1923年6月,馮玉祥邀請邵飄萍到南苑做客,就當(dāng)時政局及其他種種問題做了深刻交流。第二天,《京報》刊出了部分談話內(nèi)容。1924年,馮玉祥又邀請北京各界代表人物到南苑參觀督軍閱兵式,邵飄萍也在應(yīng)邀之列。閱兵式上,隊列整齊,顯示了馮軍的威武和良好的素質(zhì),參觀者贊不絕口,馮玉祥自然高興。馮玉祥還邀請新聞界人士座談,席間,多數(shù)人用溢美之詞形容馮玉祥,唯獨邵飄萍直言督軍的弱點,以及不利的處境,精辟分析了國內(nèi)外形勢,建議馮玉祥離開北京,屯兵西北將來必有作為。馮玉祥對邵飄萍一番話甚感興趣,大為贊賞,當(dāng)晚又邀請邵飄萍密談。邵飄萍還建議馮將軍與南方革命力量聯(lián)系,將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邵飄萍的這些建議和談話給馮玉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對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1924年9月15日,奉軍張作霖向山海關(guān)進攻。北京當(dāng)局曹錕、吳佩孚發(fā)布命令討伐張作霖,18日任命馮玉祥為第三軍總司令,率兵北上與張作霖作戰(zhàn)。馮玉祥假裝聽命,21日,先頭部隊出發(fā),其實是在尋找機會推翻曹錕、吳佩孚政府,因此,后續(xù)部隊卻遲遲不出發(fā)。軍隊一天前進八十里,然而又折回六十里,在佯動中做好一切準備。10月12日,吳佩孚離開北京,到山海關(guān)前線督戰(zhàn)。馮玉祥獲悉后,立即宣布班師回京。10月21日,馮玉祥的數(shù)萬部隊掉轉(zhuǎn)槍口,瞄準了北洋政府。鎮(zhèn)守北京的孫岳大開城門,馮玉祥軍隊迅速封鎖了要道,包圍了總統(tǒng)府,抓獲了曹錕,并囚禁于中南海延慶樓,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北京政變”。北京政變的當(dāng)日下午,邵飄萍又與馮玉祥會晤。邵飄萍提出種種問題,馮將軍一一解答。對于這次談話,《京報》于10月24日刊出《馮檢閱使與本社邵君談話》,標(biāo)題為邵飄萍手書,還刊出了照片。第三版又刊登了《馮軍駐京后之京畿治安》、《馮玉祥等主張和平通電》、《馮檢閱使之布告》等文稿,積極支持馮玉祥的北京政變。
25日,馮玉祥召開軍政會議,組織攝政內(nèi)閣,并邀請孫中山北上商定國是。會議采納邵飄萍的建議,決定將參加此次政變的部隊更名為“中華民國國民軍”,公推馮玉祥為司令兼第一軍軍長。對于此次軍政會議,《京報》于26日作了詳細報道。對于馮玉祥政變后的時局,邵飄萍寄予了很大的期望。為了助馮玉祥一臂之力,《京報》特發(fā)增刊《時局論壇》,增刊從10月31日至12月1日,共發(fā)8期,深受民眾歡迎,也是馮玉祥國民軍將士的主要參考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