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國立政法大學在政治科中設新聞學一課,邵飄萍又被聘為導師。從1918年在北大開報學選修課,發(fā)端新聞學教育后,1923年于私立平民大學添設新聞系,1924年又在國立政法大學設新聞課。他前后都被聘為主任教員,講授新聞采訪學。盡管工作繁忙,他還是盡力去教授,并以自己從事新聞工作多年的實踐經(jīng)驗為我國培養(yǎng)了大量新聞人才。
邵飄萍辦報既重視外交、政治、經(jīng)濟、社會各個方面的內容,關注國家命運、人民疾苦,也依靠社會力量,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在《京報》的周圍既有魯迅、錢玄同、孫伏園、黎錦熙等大學者,也有張友鸞、焦菊隱等當時還沒有名氣的青年人,可謂人才濟濟。邵飄萍始終堅持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的理想,繼續(xù)《京報》的辦報宗旨,獨立地表達公正的輿論,“勉力造成全國人發(fā)表言論之機關”。以揭露政治的腐敗、黑暗、為民眾吶喊為己任的邵飄萍自然“得罪”了不少當權者,他們對邵飄萍又恨又怕,對其百般阻撓、迫害,但邵全無懼色。正如馮玉祥將軍所說,“主持《京報》握一枝毛錐,與擁有幾十萬槍支之軍閥搏斗,卓絕奮勇,只知有真理,有是非,而不知其它,不屈于最兇殘的軍閥之刀劍槍炮,其大無畏之精神,安得不令全社會人士敬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