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以色列人手持著各種各樣稱之為武器的東西,沖向了亞瑪力人。民不畏死何以死懼之,況且,他們相信上帝肯定會如先前一次次幫助他們的那樣,再次前來助陣。在以色列人發(fā)瘋一般的進攻面前,亞瑪力人一度亂了陣腳,但畢竟他們是常年征戰(zhàn)的戰(zhàn)士,很快,他們就開始組織起了有力的反擊。
雙方的拉鋸戰(zhàn)開始了!就在雙方廝殺得難解難分之際,摩西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頂。他手持木杖,面對蒼天,為勇士們祈禱。你還別說,只要他的手杖舉向天空,約書亞的軍隊就所向披靡,但當他手臂疲乏垂下的時候,軍隊就會被逼后退。關鍵時刻,一起上山的哥哥亞倫和姐夫戶珥(戶珥是摩西姐姐米利暗的丈夫),共同幫助摩西高舉雙手,以色列人似乎就此被注入了用之不竭的勇氣和力量。
在上帝的神助之下,以色列人最終大獲全勝,而亞瑪力人一敗涂地:首領戰(zhàn)死,勇士悉數被殲。約書亞沒有辜負摩西的期望,一戰(zhàn)成名,奠定了他日后作為以色列領袖的地位。而摩西作為他們敬愛的領袖,自然因為此次獲勝而備受以色列人的尊崇和信賴。
由于出埃及的隊伍來自以色列多個支派,各支派之間難免出現(xiàn)摩擦,另外,各個家庭之間、男人女人之間,各種各樣的矛盾也逐漸增多起來,摩西每天都身陷眾多此類煩瑣的事務,難以脫身。
摩西的岳父葉忒羅的到來,改變了這種效率低下的家族式管理方法。葉忒羅曾是米甸的祭司,他很清楚一個管理者應該如何實施有效的管理。他目睹了摩西管理之混亂和低效,而摩西的終日操勞也讓他看在眼里、憂在心里。于是,葉忒羅向摩西建議進行“管理改革”。葉忒羅提議,打破原有的十二支派體系,采用自上而下的分級管理,由摩西分別任命千夫長、百夫長、五十夫長和十夫長,組成多級管理體系,統(tǒng)籌百姓事務。一般事務和糾紛,盡量解決在基層,摩西所要解決的只是重大問題。這樣一來,作為最高的統(tǒng)帥,他可以節(jié)省出更多時間,來做更重要的決策。
可以說,這次管理改革為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勾畫了行政管理體制的概要框架,也為將來以色列統(tǒng)一王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生存問題解決了,管理體制完善了,以色列人繼續(xù)前行,三個月后,他們來到了西奈半島的西奈山下,在這里,他們將要完成一場塑造民族之魂的精神洗禮。
西奈半島是一塊北接地中海、南接紅海的三角形半島。西奈半島南端,有一座西奈山,也叫何烈山,海拔高度為二千二百多米。前面我們提到過,就是在這里,上帝命令牧羊的摩西帶領他的子民走出埃及。今天,摩西故地重游,他遵照上帝的旨意,將以色列百姓帶到了這座圣山之下,眼望彩云飄繞、迷霧籠罩的西奈山,想必心中一定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