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枕木上的中國(3)

謀國者 作者:林東林


在《晚清七十年》中,唐德剛先生提到革命和變法時曾說,“革命易而變法難也,蓋革命者,革他人之命也,革他人之命則敵我分明、對象顯著,而手段單純;變法者,變自己之法也,變自己之法則對象不明、敵我難分,而手段千變?nèi)f化也”。此時的李鴻章應(yīng)感觸最深,他并不是要革命,而是要改革,要修鐵路,他沒有敵人,只有攔路虎、攪局人和旁觀者。

十五年后,李鴻章在出訪德國時,他問有“鐵血宰相”之譽的俾斯麥:“有一個問題想向您請教,怎樣才能在中國進(jìn)行改革?”“在這里我不能斷言”,俾斯麥老實地回答道。

于是,李鴻章又問:“在我們那里,朝廷在給我制造困難、制造障礙,我不知該怎么辦?”俾斯麥回答說:“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層完全站在您這一方,有許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這樣,那您就無能為力,任何臣子都很難反抗統(tǒng)治者的意愿。”  

李鴻章再問:“如果皇帝一直受其他人影響,那我怎么辦?每天都有一些麻煩,讓我很難開展工作?!辟滤果湶暨@時回了一句法語“Tout comme chez nous”(跟我們這里一樣),接著他又用德語說:“在我當(dāng)首相時,也常遇到這種情況,有時來自女人方面……”李鴻章知道,他遇到的阻礙不但來自女人——慈禧,更來自男人——大清王朝的那些頑固派。

在當(dāng)時,幾乎所有的風(fēng)俗、信仰、文化、習(xí)慣、人心都不站在他那邊,但是李鴻章并不氣餒,他陽奉陰違、先斬后奏、偷梁換柱,只為了保住一個希望、一個開頭。

因為李中堂知道,早在他的鐵路修好五十六年前,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就已在大英帝國投入使用了,從達(dá)靈頓到斯托克屯之間,長21公里,速度為4.5km/h,這條鐵路實現(xiàn)的并不單是運輸價值,還馱起了英國在世界現(xiàn)代化中的地位。李鴻章似乎很明白,這既不能吃也不能喝的鐵疙瘩,對有著五千年歷史、四萬萬人口和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有什么意義。

今天,重新打量一百三十二年前李鴻章在火車上的那張留影,從他的背影和表情,你可以看出一個謀事者的彷徨和無奈,如果看得仔細(xì),你還可以看出一個改革者的手腕、勇氣和遠(yuǎn)見。

后來,鐵路這項最適合中國的運輸方式,被袁世凱繼承下來,被孫中山繼承下來,漸漸成為現(xiàn)代生活的一種象征,中國大地上一時白煙滾滾,車聲隆隆,載著中國追趕世界的背影。在一百多年的滄桑之后,今天的我們坐著火車、動車、高鐵一路山呼海嘯時,我不知道有幾個人會懷念李鴻章?甚或有幾人會知道李鴻章?斯人已作古,我們還在滾滾向前,向前……

在登上月球后,阿姆斯特朗說過一句話:“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蓖?,對于李鴻章來說,那10公里的唐胥鐵路只是他個人的小功業(yè),卻是中國的大功業(y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