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周鴻祎看到了什么?(2)

拒絕平庸:周鴻祎和他的創(chuàng)士記 作者:李正曦


這一年的前半段,在北京舉辦的國際會議越來越多,一切看上去都順風順水。但危機就潛伏在這樣的繁華之中。

1989年之后,政治遇冷,出國潮再次興起。與此同時,“遠離政治”似乎也變成了一種值得標榜的美好品質。

當時幾乎所有人都夢想出國,周鴻祎的父母也希望他出國,但他沒出去。

一個原因是他英語不太好,勉勉強強才過了四級。雖然他也裝模作樣買了很多托福的書,但從來沒有踏進過托福或GRE(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考場。

另一個原因是他實在找不到一個非要出國的理由,他想不通自己為什么要出國。很多人的出國計劃其實都只是階段性目標。他們所說的那些宏偉藍圖都不是周鴻祎自己的目標,他的目標是開電腦公司。

中學時代學電腦是野路子,而大學計算機課令他如魚得水。老師們把他心中的疑惑都解開了。他基礎學得扎實,考試考得特別好,自然深得老師喜愛。

英語不好,出國很難;專業(yè)課很好,適合創(chuàng)業(yè)。以人與生俱來的“趨利避害”本性,他也實在沒有足夠的動力出國。“既然在國內就可以開電腦公司,為什么我還要出國呢?”當然,沒有“海龜”背景后來變成他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小缺憾。

1990年之后,世界經濟環(huán)境發(fā)生了三大變化:一是冷戰(zhàn)后格局的形成;二是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fā)展;三是信息化的迅速發(fā)展。

20世紀80年代末,個人計算機開始普及,軟件業(yè)在計算機行業(yè)成為不可缺少的部分。面向對象技術獲得極大歡迎,終于成為90年代軟件界最大的熱點。隨著發(fā)展,這一技術形成了OOP(面向對象編程)、OOD(面向對象設計)、OOA(面向對象分析)等多個維度,成為完整的軟件開發(fā)方法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