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富與后富,本質而言是分配的先后不同。先分配的,毫無疑問是既得利益者,后分配的,則是改革過程中需要作出犧牲的大部分人。
當浩浩蕩蕩的GDP增長無可避免地要轉變?yōu)閭€人財富時,總會有各種各樣的障礙和關卡,不斷分流GDP,等到GDP真正抵達個人富裕這一終點時,已經所剩無幾。
為何這樣?只因中國的改革倚重資本、輕視勞動力成本。這就決定了各種政策的資本傾斜性,并形成以資本而非勞動作為分配參考的示范性收入分配秩序。
說的通俗一點就是,500人的工廠能創(chuàng)造財富,所以這個工廠很值錢,但是500個工人太平常了,不足一提,我們有無數(shù)個500。不可思議的是,這500個工人可能也這么認為,他們從不覺得自己的勞動有什么與眾不同,所以,他們心甘情愿地接受了這個事實。
落實到每個人的生活上,那就是,工廠所有者和主管部門賺取了大頭,500個普通工人只分得微薄零頭。
這種事情有違常理,但有其歷史源頭。
改革開放初期,成規(guī)模的資本極度匱乏,而勞動力充盈,幾乎到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地步。為拉動經濟增長,各項政策不可避免地向資本傾斜甚至“諂媚”,資本決定收入的格局由此形成。
改革開放不斷深入,資本急遽積累,而勞動力供給相比起來不再那么可隨意揮霍了。然而,資方主導的利益分配格局已然形成,勞動力由于長期沒有話語權,受慣性影響也顯得“人微言輕”。
這就是初次分配,也就是直接收入水平低的歷史原因。
實際上,初次分配格局是決定國家繁榮與否與個人收入的決定性因素。只有個人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內部消費才能充分調動,像中國這么大的國家,完全可以通過內需自成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