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有些人不到35 歲就已經(jīng)油枯燈滅(順便說一句,這個隱喻指的是熱度除了具有速度之外,什么都沒有)。在挪威,從1999年到2000年,因為亞健康請假的人數(shù)占了12%。按照首相的說法,為了證明2001年削減國家財政預算的合理性,如果政府把病休假和臨時傷殘撫恤金支出降到1998年的水平,國家就可以節(jié)約大約10億挪威幣的資金。別忘了,我們談論的國家只有450萬總人口。根據(jù)《英國衛(wèi)報》的報道,40%的美國工人認為他們的工作壓力極大。壓力并非在于有很多事要做,而是在沒有做好其他事之前,無法做自己的工作。在英國,有30%的勞動力認為他們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在德國,有7%的人因為壓力和沮喪提前退休。提早筋疲力盡的人已經(jīng)明確承認了新世紀面臨的文明化疾病。
從工業(yè)到信息經(jīng)濟的重心轉移與新技術的出現(xiàn),表明許多工人實際上在逃避“朝九晚五”的慣例。他們的工作地點可以在家里、飛機上(或者更有可能是在等待延誤的航班時)、公園里或汽車上。待在工作場所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必要的條件。他們也許不再需要準時上下班,但是卻被要求能夠隨時在線。
20 世紀90 年代,隨著新經(jīng)濟的發(fā)展,美國人使用的抗壓抑藥物及相關物質增長顯著,斯內特雖然沒有明確提到這一點,但他已經(jīng)注意到了此事。1988年,美國有1.31億人開過精神刺激類藥物的處方;1998 年,這一數(shù)字已經(jīng)上升到2.33億。這一年,光是“氟西汀”這種藥物就有1000萬患者使用。此外,還有數(shù)百萬的北美人服用草藥和其他非處方的刺激類藥物(包括可卡因和安非他命),以便提高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精神病學家倫道夫·內瑟(Randolph Nesse)推測,美國經(jīng)濟堅定樂觀的特征以及金融冒險現(xiàn)象反常的傳播,都與相對便捷的互聯(lián)網(wǎng)工程有關。最直接的事實是這些物質使人們不再懼怕與焦慮。從1992 年到現(xiàn)在,氟西汀的效果能夠一直延綿不斷嗎?幾乎不太可能,但內瑟的觀點并非毫無意義。
工作與休閑的區(qū)別正在消失,工作占了上風。20世紀90年代早期,在家里工作和遠程工作的概念剛剛出現(xiàn)時,雇主們還擔心會失去對工人活動的控制?;蛟S,他們會懷疑員工們不工作,而是躺在沙發(fā)上喝啤酒并觀看肥皂劇,并認為新的工作機會必然會弱化對員工的直接監(jiān)管。20世紀90年代晚期,其他方面的焦慮更能切中要害。新的工作方式的確很有靈活性,但不可避免地消除了工作與休閑之間的界線。在平等的基礎上,最普遍的速度原則表明快者勝過慢者;若在特定的位置,則需要適度的想象能力才能看到勞動勝過休閑。這樣,人們事實上就會一直“在工作”——如果他們期望如此或工作性質要求如此。
希望員工任何時候都處在潛在的工作狀態(tài),是目前新工作的重要維度。完全的實用性具有感染力。當某些公司或員工開始這樣做時,其他人就不得不緊跟,否則就會失去競爭優(yōu)勢。我的報道人告訴我說,他在公園里看到一個30歲左右的男子在與他6歲的兒子踢球。這個男子在玩球的半個小時內,耳朵上戴著的移動電話耳塞一直沒有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