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是如此,一般功課也不例外。究竟是17歲還是18歲上大學無關緊要,但是,上哈佛還是上個兩年制的社區(qū)學院則有天壤之別。美國的家長們早知道這里的門道,所以千方百計拖延孩子的入學時間,讓孩子從小在班上出人頭地、建立信心,指望這勢頭在申請大學時帶來優(yōu)勢。中國家長則事事怕自己的孩子落后,覺得一旦和晚一年出生的孩子一起上學,自己孩子的積極性就會被挫傷,上學時間也被耽誤了。
其實,刻意讓孩子早上學或晚上學,都是對教育競爭的過度反應。孩子們不可能在同一天出生,不管怎么安排,都沒有絕對公平的事情,處心積慮地“搶跑”,往往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美國的家長注重孩子的信心,希望自己的孩子年齡大些,能占其他小一點孩子的便宜。他們口口聲聲不要把孩子比來比去,其實自己早就開始偷偷地比起來了,只不過希望比的結果對自己的孩子更有利而已。記得在耶魯讀書時,在校報上看到一輪教學問題的討論,有些本科生抱怨教授繞開常規(guī)的研究生助教,錄用另一些低年級本科生當助教。這些本科生助教看面孔明顯比自己小,在那里給自己答疑、講解課堂內容,讓高年級的“老大”情何以堪,結果鬧得許多學生干脆回避去問助教問題了。雇用本科生的那位教授馬上投書回擊:“孩子們,你們上了大學,該是長大的時候了。在成人世界,你經常發(fā)現你的老板、比你懂得多的老師,是比你歲數小的人,他們領導你是天經地義的。別以為你還生活在媽媽的庇護之下!”這位教授指出了一個被大多數人忽視的問題: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特別是人為地創(chuàng)造“有利”環(huán)境、讓孩子靠著年齡優(yōu)勢而出頭,已經使許多孩子喪失了適應正常環(huán)境的能力。中國的家長則往往走到另外一個極端,希望自己孩子學什么都比其他孩子早一點,靠著早出發(fā)而先聲奪人??上?,如果孩子因為自然的發(fā)育階段問題,比大一點的孩子學東西慢,進而覺得自己天生不如人,喪失了信心,這豈不是弄巧成拙嗎?我在這里幫助走這兩種極端的家長互相觀察一下對方心里的算盤,是希望能夠幫助他們發(fā)現自己的盲點。
我女兒是6月出生。美國的學校往往是以8月31日劃年級線,她在班里自然屬于小的,但并不是年齡墊底的。她智力發(fā)育比較快,學習比大一點的孩子也輕松不少,在這方面不存在信心問題。不過,因為她身體在同齡人中就是袖珍型,生日晚就更吃虧,在上學頭幾年確實有信心問題。這一點,我后面再討論。我在這些問題上,從來不斤斤計較。孩子就是孩子,那些智力早熟一些的,也是能多玩就想多玩一會兒。特別是在中國,他們怎么會因晚上學、晚受應試教育的煎熬而“挫傷積極性”?這還不是家長的灌輸?!我們在美國養(yǎng)孩子,入鄉(xiāng)隨俗。女兒雖然智力發(fā)展稍微超前些,我們還是會鼓勵她和小一點的孩子玩,這并不會耽誤她的學習時間。恰恰相反,照顧、管理小弟弟和小妹妹,為她提供了培養(yǎng)領導才能的機會。另一方面,孩子因為年紀小,處處比人低一頭,確實可能形成潛伏的心理問題,但這也要看家長的態(tài)度和引導方法。女兒剛開始學鋼琴時我就不失時機地提醒她:“看看,別的孩子都比你大,能和他們同臺就已經不簡單了。”她六七歲時就明白:觀眾對年齡小的孩子的表現更為寬容,掌聲更多。壓力大的還是那些大孩子:比別人好是應該的,但比自己矮半頭的孩子彈得還差,臉往哪里擱?家長完全可以利用年齡小的事實,啟發(fā)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潛力。
當孩子的發(fā)育明顯超常,或者確實出現某種障礙時,我并不反對跳級或留級的非常措施。但是,在一般的情況下,當家長的不要總試圖人為地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理想環(huán)境。畢竟,不能奢望孩子長大后有個絕對的理想環(huán)境,甚至孩子未來究竟會面臨著什么環(huán)境,也完全超出了家長的意料,更不在家長的控制范圍之內。家長能做的最有益的工作,還是幫助孩子發(fā)展出適應并不完美的環(huán)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