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5年到2007年這三年的時間里,劉強東組織自己的采購精英們主動去和品牌廠商接觸,解除他們的疑慮,普及網絡銷售的好處。往往他們的每一筆合作需要經過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取得進展,很多時候還會是打打談談的過程。那段時光對于劉強東以及他的團隊成員來說是一個痛苦的歷程,盡管他們非常努力,還是有很多供貨商心存疑慮,采取了觀望的態(tài)度。
在與供貨商的博弈中,劉強東的采購團隊練就了一身本領,有人形容當時京東的采購團隊就像是一支“游擊隊”,因為他們非常善于戰(zhàn)斗,戰(zhàn)斗力很強,什么產品賣光了,就能夠很快采購回來,常常為某一款商品的價格與經銷商斤斤計較。劉強東自己總結京東成立之初的三年經歷時說:“2005年至2007年三年我就做成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供應商這塊兒,這個過程是很痛苦、很曲折的,能取得成功根本的原因是利益——我有這么多終端用戶,而且以每年3倍多的速度增長,有用戶就有銷量,就不愁找不到供貨商。”
通過這三年的積累,京東的注冊人數(shù)達到數(shù)十萬,京東也因此獲得了極大的關注,特別是得到了很多供貨商的關注。
事情終于在2007年出現(xiàn)了轉機。當時中國的家電行業(yè)早已是個微利的行業(yè),平均利潤率只有1%,蘇寧、國美這樣的家電連鎖渠道已經處于很強勢的地位,供貨商的所有品牌都要交進場費、裝修費、促銷費甚至過節(jié)費等各種費用,而且給廠商的返款周期往往長達三個月,家電企業(yè)叫苦不迭卻無可奈何,而京東作為電子商務網站完全不需要交任何費用,且返款周期只有20天,這種優(yōu)勢讓家電廠商開始怦然心動。
在眾多的知名品牌中,最先看出京東背后強大市場潛力,并向京東拋出橄欖枝的大品牌商是英特爾公司。
2007年,英特爾中國區(qū)總裁楊旭居然親自拜訪了京東公司。楊旭與劉強東親切交流以后,提出要和京東進行戰(zhàn)略合作。
對于這個突然掉在自己頭上的“大餡餅”,劉強東還沒有反應過來。要知道英特爾是全球一流IT品牌企業(yè),而當時讀書網銷售的英特爾CPU月銷量不過幾十塊,最高也不過138塊,京東的這個銷售業(yè)績對于全球電腦處理器的霸主而言,幾乎是九牛一毛。劉強東怎么也沒有想到,英特爾會主動找上門來,提出與自己合作。
后來楊旭告訴劉強東,英特爾公司認為網絡銷售模式將來一定會有一個巨大的市場,所以他們要提前進行培育。就這樣,在興奮與驚喜中,劉強東與英特爾公司簽署了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