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美國在20世紀晚期對動用軍事力量作出的以上種種限制以外,干預性限制同樣對美國軍隊及其使用有著重要影響。這些干預性限制基于自1945年以來吸取的經驗教訓,并且受制于戰(zhàn)略與戰(zhàn)術核武器是否可行,以及身為美國三軍總司令與政治領袖的美國總統的訓令。例如,在1977—1979年卡特的前三年任期里(盡管卡特在1980年作出改變),對軍隊作為國際事件應對手段的資金投入與關注程度均有所減少。不過,卡特任期之內闡釋并實施了“抵消戰(zhàn)略”,以應對蘇聯的原子侵略。究其本質,“抵消戰(zhàn)略”旨在尚未達到全面核攻擊的情況下,通過對作為打擊目標的蘇聯城市與軍事設施實施目標轉移,賦予美國更多的選擇。某些目標作為主要目標,將迅速遭受報復性打擊;某些作為次要目標,只有在無法阻止蘇聯入侵的情況下才加以摧毀。按照假設,有了對各種核武器使用更加嚴格的控制,以及更加精細的目標篩選便可以避免全面沖突,為西方世界贏得安全。
里根總統將“抵消戰(zhàn)略”理念作為其軍事計劃的核心加以保留。不過,他同時采取措施在常規(guī)層面上加強軍事力量,以便在各層面上作出有效反應,從而避免為了阻止蘇聯侵略,被迫迅速升級至核層面。這樣一來,軍事開支從他最初提出預算案的1328億美元陡增至1988年的2830億美元。按照計劃,經費還將進一步增加。其中80%的錢將用于常規(guī)、非核戰(zhàn)爭。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晚期的“空心部隊”到80年代末已經不復存在。
通過加強美國常規(guī)部隊,加之得益于原子武器與常規(guī)武器技術的新突破,里根對卡特“抵消戰(zhàn)略”理論采取的強化措施取得了成功。到80年代末,美國利用井下發(fā)射的MX洲際彈道導彈、裝備導彈的“三叉戟”潛艇以及?;㈥懟涂栈埠綄棧栈埠綄椨葿-52和B-1遠程轟炸機攜帶)將蘇聯人團團包圍,體現出自身實力的強大,蘇聯人顯然已經不再愿意公開與之挑戰(zhàn)。同樣一目了然的是,蘇聯人也不再具備能力在周邊和海外大肆擴張。非但如此,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弊端,加上為了與美國分庭抗禮長期進行軍備擴充耗費了大量資金,令蘇聯人深深陷入國內經濟困境之中。眼看對國內和衛(wèi)星國進行重新調整勢在必行,他們似乎樂意就裁軍問題認真地展開談判。
即便如此,盡管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與蘇聯人面對面的軍事外交較量中取得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但里根總統任職期間仍然隱含著一個重大瑕疵,反映出其對政策的長遠后果缺乏考慮。這一失策與舊有的美式思維相結合,導致了80年代末削減軍事經費的一系列舉動。
里根實際上重建了美國軍隊,同時在國內社會開支方面也有大幅增加。與此同時,他還在指揮一場削減稅負、刺激蕭條經濟的戰(zhàn)斗。結果,聯邦預算從1981年的6600億美元增加至1989年的一萬億美元。而同期國防部預算從1610億美元增至3000億美元左右。這一時期國防開支占聯邦預算的比例不過從23%增加至26.1%。按照定值美元計算,國防部的經費在80年代并未增加多少,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不過從5.2%增加到了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