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出樂觀的孩子》第3章 父母的教養(yǎng)誤區(qū)(3)

教出樂觀的孩子 作者:(美)馬丁·塞利格曼


不為蘭迪的反應所動搖,父親繼續(xù)熱心地說:“你不該這樣說,你不能讓自己有這種想法。我告訴你,你在球場上表現(xiàn)得不錯,我覺得你和其他人一樣好。我不要看到你垂頭喪氣的樣子,你應該告訴自己,你做得很好并且下次還會更好?!?/p>

“好吧,你說的對,我做得很好。現(xiàn)在我們是不是可以回去了?”

蘭迪父親的用意很好,他看到蘭迪內(nèi)心受到了傷害,立刻想要幫助他。像許多父母一樣,他選擇積極愉快的方法來提高蘭迪的自信心,他好言安慰蘭迪,希望能減輕蘭迪的痛苦而使他振奮,但是父親的方法卻起了反作用。蘭迪并不是個單純、好被騙、急于將不愉快的真相忘掉的孩子。父親的做法使蘭迪更加氣餒,同時降低了他對自己的信心。

什么是自尊

自尊有一個值得敬仰的起源,現(xiàn)代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100多年前就有個公式:

自尊=成功÷自我期望

根據(jù)詹姆斯的說法,我們得到越多的成功,并且期望越低,那么自尊就會越高。我們可以通過增加自己的成功或是降低對自己的期望來提高自己的自尊。

詹姆斯將兩個水平的心理作用聯(lián)系了起來:第一,自尊是一種感覺狀態(tài),比如羞恥、知足、滿意等;第二,這種好的感覺根植于這個世界、根植于我們與這個世界的成功交流。一直以來,自尊的兩個部分之間的互動——感覺滿意與表現(xiàn)滿意,是提供自尊運動的理論基礎。“感覺滿意”和“表現(xiàn)滿意”強調(diào)了什么樣的自尊才是正確的,更重要的是,指出將自尊直接附加于兒童身上是錯誤及有反效果的(比如蘭迪父親的所為)。

一些心理學家仍然保存了“感覺滿意”與“表現(xiàn)滿意”這兩個部分,納撒尼爾·布蘭登(Nathaniel Branden)早期曾是艾恩·蘭德(Ayn Rand)的門徒,后來是臨床心理學博士,現(xiàn)在是自尊運動的領袖,他對自尊的定義如下:

對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應對日?;咎魬?zhàn)的能力有信心(表現(xiàn)滿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